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34页 |
·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一篇研究 “学术研究”的论文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之概念阐述 | 第14-18页 |
·建筑更新的定义 | 第14-16页 |
·建筑更新与建筑保护的联系与区别 | 第16-17页 |
·学术与学术研究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第18-22页 |
·建筑更新学术体系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建筑更新”的具体对象所指 | 第19-20页 |
·“学术研究发展脉络”所涉及的具体内容 | 第20-22页 |
·本文具体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借鉴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和叙事方法 | 第22-24页 |
·学术史的研究原则 | 第24-26页 |
·以建筑更新思潮为主导的历史分期 | 第26-28页 |
·研究框架示意图 | 第28-29页 |
·既有相关研究回顾 | 第29-31页 |
·关于西方建筑更新历史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9-30页 |
·关于我国建筑更新历史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30-31页 |
·关于建筑更新学术史研究方法的参考资料 | 第31页 |
·论文创新之处与未尽事宜 | 第31-34页 |
第二章、建筑修复理论——西方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的开端 | 第34-60页 |
·西方古典建筑更新实践与该领域学术化初期 | 第34-40页 |
·古代欧洲(十九世纪之前)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 | 第34-35页 |
·古代欧洲建筑更新实践 | 第35-36页 |
·建筑科学走向学术化 | 第36-39页 |
·建筑更新学术化的起因: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与历史建筑保护危机 | 第39-40页 |
·以法国为代表的风格性建筑修复理论 | 第40-44页 |
·建筑修复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勒·杜克 | 第41-42页 |
·英国宗教建筑修复大师:斯科特 | 第42-43页 |
·风格性修复理论 | 第43-44页 |
·英国的反修复运动 | 第44-47页 |
·保护建筑之“原真性”——拉斯金的历史主义情怀 | 第44-45页 |
·拉斯金的追随者:莫里斯 | 第45-47页 |
·意大利十九世纪的修缮性更新理论 | 第47-50页 |
·波依托的文献性修复理论 | 第47-49页 |
·贝尔特米拉的历史性修复理论 | 第49页 |
·十九世纪意大利建筑修复理论特征 | 第49-50页 |
·二十世纪美国修缮性建筑更新研究的开端 | 第50-53页 |
·美国民间建筑遗产保护组织的壮大 | 第50-51页 |
·美国首位修复及保护研究学者:威廉·埃伯顿 | 第51-53页 |
·欧美国家历史建筑保护法规的初步建立 | 第53-56页 |
·法国 | 第53-54页 |
·英国 | 第54-55页 |
·美国 | 第55-56页 |
·十九世纪建筑更新学术研究的历史特征 | 第56-60页 |
·从重 “精神”向重 “物质”的过渡 | 第56-58页 |
·挂上 “爱国主义”标签的历史建筑 | 第58-60页 |
第三章、二十世纪西方建筑修复理论的发展与第二次保护浪潮 | 第60-82页 |
·现代城市的崛起与历史建筑保护二次危机 | 第60-64页 |
·《雅典宪章》 | 第60-61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变革 | 第61-62页 |
·以美国为代表的城市更新运动 | 第62-64页 |
·建筑保护学术界的反击与胜利 | 第64-67页 |
·保护主义者的呼声与观点 | 第64-65页 |
·以美国为例看建筑保护运动 | 第65-67页 |
·欧美建筑保护教育体系的确立 | 第67-72页 |
·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近代美国历史建筑保护教育体系 | 第67-70页 |
·法国高等建筑保护教育体系 | 第70-71页 |
·当代英国建筑保护教育体系 | 第71-72页 |
·二十世纪意大利建筑修复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 第72-77页 |
·乔万诺尼的“科学性修复”理论 | 第72-74页 |
·意大利的“评价性修复”理论 | 第74-75页 |
·布兰迪的文物修复观念 | 第75-77页 |
·建筑保护运动的顶峰期——国际性文件集中出台 | 第77-79页 |
·《威尼斯宪章》:百年修缮性建筑更新理论研究的总结 | 第77-78页 |
·《世界遗产公约》以及《建筑遗产欧洲宪章》 | 第78-79页 |
·二十世纪建筑保护领域的发展瓶颈 | 第79-82页 |
·科学性修复无法解决的问题 | 第79-80页 |
·极端保护主义理念的瓦解 | 第80-82页 |
第四章、从单体到群体——西方历史街区更新及保护学术研究发展历程 | 第82-108页 |
·早期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更新的影响 | 第82-87页 |
·十九世纪的黑暗工业时代 | 第82-83页 |
·早期城市规划理论带来的启发 | 第83-85页 |
·柯布西耶笔下的现代城市 | 第85-87页 |
·从个体向群体的扩张——建筑保护领域学术研究对象的转变 | 第87-90页 |
·转变的动因之一:城市面貌的巨变 | 第87页 |
·转变的动因之二:城市规划科学的转变 | 第87-89页 |
·《华盛顿宪章》:历史街区更新领域学术发展顶峰的象征 | 第89-90页 |
·西方各国的历史街区保护立法情况简介 | 第90-96页 |
·法国 | 第91-92页 |
·英国 | 第92-93页 |
·美国 | 第93-94页 |
·日本 | 第94-96页 |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概述 | 第96-100页 |
·以芒福德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念 | 第96-97页 |
·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思想指导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 第97-99页 |
·文脉统一——“保护思维”导致的最终模式 | 第99-100页 |
·不可阻挡的更新趋势 | 第100-105页 |
·保护主义与经济发展间的悖论 | 第100-102页 |
·以拉动经济为目标的历史街区更新模式 | 第102-104页 |
·历史街区更新的结果——文脉并置 | 第104-105页 |
·历史街区改善行为的“中庸之道” | 第105-108页 |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矛盾 | 第105-106页 |
·动态平衡——文脉的延续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西方现代建筑更新研究与实践的兴起 | 第108-131页 |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建筑更新领域的早期影响 | 第108-114页 |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 第108-109页 |
·普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催化剂”——包豪斯 | 第109-110页 |
·西方早期的现代建筑更新实践 | 第110-112页 |
·现代建筑更新先驱:斯卡帕 | 第112-114页 |
·西方早期现代建筑更新实践的成果与不足 | 第114-116页 |
·建筑内部更新的尝试 | 第114-115页 |
·从废弃仓库的功能更新谈功能与形式的“松散配型” | 第115-116页 |
·保护与更新的学术“磨合” | 第116-119页 |
·历史的再回顾 | 第116-118页 |
·折衷之选——适宜性再利用 | 第118-119页 |
·大师的光辉——二十世纪建筑更新领域的思想溯源 | 第119-131页 |
·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定义”带来的启示 | 第120-123页 |
·赖特的“有机自然”观 | 第123-125页 |
·密斯建筑设计美学的影响 | 第125-131页 |
第六章、当代西方建筑更新领域研究与实践的辉煌三十年 | 第131-166页 |
·建筑学理论 “多极化”的当下时代 | 第131-132页 |
·当代建筑更新领域兴起的动因 | 第132-139页 |
·直接动因之一:现代城市更新运动带来的改变 | 第132-133页 |
·直接动因之二:产业建筑的更新实践 | 第133-135页 |
·直接动因之三:《马丘比丘宪章》 | 第135-137页 |
·西方当代建筑更新浪潮兴起的根本动因——经济利益 | 第137-139页 |
·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建筑更新 | 第139-145页 |
·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第139-140页 |
·新现代主义建筑体系下的当代建筑更新实践 | 第140-145页 |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当代建筑更新 | 第145-151页 |
·备受争议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 第145-146页 |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指导下的建筑更新研究与实践 | 第146-150页 |
·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更新思想与实践的反思 | 第150-151页 |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当代建筑更新 | 第151-156页 |
·解构主义建筑理念的基本含义 | 第151-153页 |
·以解构主义为纲的当代建筑更新实践 | 第153-156页 |
·高技术风格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当代建筑更新 | 第156-160页 |
·高技术建筑风格特征及其内涵演变 | 第156-157页 |
·体现高技术风格的当代建筑更新实践 | 第157-160页 |
·西方当代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特征 | 第160-166页 |
·西方当代建筑更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60-161页 |
·西方当代建筑更新的理论弱势与时代反思 | 第161-163页 |
·当代建筑更新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契机 | 第163-166页 |
第七章、我国建筑更新领域早期发展历程 | 第166-188页 |
·中国传统建筑更新实践 | 第166-169页 |
·古代建筑匠人的社会地位 | 第166-167页 |
·中国传统建筑更新实践特点 | 第167页 |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命运” | 第167-169页 |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的成立 | 第169-174页 |
·近代西方建筑行业体系的融入 | 第169-170页 |
·我国早期建筑教育院校 | 第170-173页 |
·从民间学术团体看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 第173-174页 |
·中国古建筑修复理论以及相关保护法规的产生 | 第174-181页 |
·早期的古建筑保护法规 | 第174-176页 |
·我国二十世纪初的古建筑修复实践 | 第176-179页 |
·梁思成的 “整旧如旧”理念 | 第179-181页 |
·我国二十世纪早期的近代建筑更新实践 | 第181-183页 |
·杨廷宝先生的建筑改扩建实践 | 第181-182页 |
·我国二十世纪早期建筑更新实践的特征 | 第182-183页 |
·我国传统古建筑保护与更新的行为特征 | 第183-188页 |
·中国固有形式与现代建筑体系的矛盾 | 第183-186页 |
·错失现代更新的可能性——古建筑 “文物” | 第186-188页 |
第八章、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情况 | 第188-218页 |
·建国三十年间我国建筑更新领域研究与实践情况 | 第188-196页 |
·建筑学术研究的三十年变革 | 第188-190页 |
·建国初期建筑教育情况 | 第190-191页 |
·建国后的历史建筑保护情况 | 第191-193页 |
·以节约为目的的建筑更新改造 | 第193-196页 |
·改革开放与建筑学术界的复苏 | 第196-200页 |
·政治思想与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 | 第196-197页 |
·中国建筑设计及学术界春天的来临 | 第197-198页 |
·契机与危机并存——当代中国高等建筑教育 | 第198-200页 |
·建筑保护领域学术研究的第二个春天 | 第200-206页 |
·建筑史学研究与建筑保护事业的接续 | 第200-202页 |
·中国近代建筑保护与更新学术研究的兴起 | 第202-206页 |
·东方古建筑修复理念的成型 | 第206-211页 |
·奈良文件解读东方建筑“原真性” | 第206-208页 |
·《曲阜宣言》 | 第208-209页 |
·当前我国古建筑修缮实践 | 第209-211页 |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及更新理念的诞生及发展 | 第211-218页 |
·从历史文化名城谈起 | 第211-212页 |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立法情况 | 第212-213页 |
·我国当代历史街区保护及更新研究实践情况 | 第213-218页 |
第九章、近十年我国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情况 | 第218-253页 |
·我国近十几年间建筑更新及其相关领域的高等教育情况 | 第218-227页 |
·当前我国高校中致力于建筑更新及其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 | 第218-220页 |
·从学位论文看我国建筑更新相关领域高等教育情况 | 第220-223页 |
·四大领域在我国建筑学体系中的学术地位 | 第223-225页 |
·当前我国建筑保护领域学术研究情况 | 第225-227页 |
·当前我国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7-232页 |
·仅限于近现代建筑的“更新” | 第227-228页 |
·“保护”与“更新”的发展失衡 | 第228-229页 |
·应用研究难应用 | 第229-230页 |
·“拿来主义”的基础研究 | 第230-232页 |
·建筑更新领域研究与实践的新局面 | 第232-241页 |
·回顾二十世纪我国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实践 | 第232-234页 |
·“保护性开发”概念在建筑学领域内的兴起 | 第234-236页 |
·“更新”与 “保护”并重的当代中国建筑更新实践 | 第236-240页 |
·以产业建筑为主导的中国当代建筑更新研究与实践 | 第240-241页 |
·当代中国建筑更新观念的误区 | 第241-245页 |
·“整旧如旧”在我国近现代建筑更新实践中的滥用 | 第241-243页 |
·从“整旧如旧”到“整旧如新” | 第243-244页 |
·原真性保护意识的缺失 | 第244-245页 |
·“过度保护”与“过度更新”并存的今天 | 第245-253页 |
·过度的“保护” | 第245-246页 |
·当前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实际境地 | 第246-249页 |
·城市化带来的过度更新 | 第249-250页 |
·思维弊病——当代中国社会“非黑即白”的价值观 | 第250-251页 |
·制度弊病——一支独大的行政话语权 | 第251-253页 |
第十章、我国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 第253-285页 |
·未来我国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方法探析 | 第253-257页 |
·我国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整体情况总结 | 第253-254页 |
·建筑更新领域的未来学术优势及学术价值 | 第254-256页 |
·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方法与策略前瞻 | 第256-257页 |
·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研究情况与发展趋势 | 第257-265页 |
·当前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领域基本研究态势 | 第257-258页 |
·我国未来近期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领域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258-260页 |
·我国未来远期历史城区、街区更新及保护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趋势 | 第260-265页 |
·基于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特征的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 第265-269页 |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 | 第265-267页 |
·符合未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 | 第267页 |
·适应未来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形态的建筑更新研究 | 第267-268页 |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建筑更新理念及行为策略研究 | 第268-269页 |
·从微观角度谈我国建筑更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学术研究方向 | 第269-274页 |
·基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理念的建筑更新技术研究 | 第269-272页 |
·基于数字化科技的建筑更新技术策略研究 | 第272-274页 |
·建筑更新价值评估体系研究——探寻保护与更新的平衡点 | 第274-277页 |
·保护与更新——难以取舍的平衡 | 第274页 |
·传统建筑保护价值评估体系的弊端 | 第274-276页 |
·建筑更新价值评估体系的优势 | 第276-277页 |
·浅谈建筑更新产业化可行性研究 | 第277-285页 |
·建筑更新产业的特点 | 第278-280页 |
·推行建筑更新产业化的作用 | 第280-281页 |
·推行建筑更新产业化的方式方法 | 第281-283页 |
·基于建筑更新产业化基础上的学术研究新方向 | 第283-285页 |
结语 | 第285-290页 |
参考文献 | 第290-300页 |
论文发表录用情况 | 第300-302页 |
致谢 | 第3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