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6页 |
·“合作居住”社区简介 | 第12-14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复兴传统村庄优势——满足住房社会需求 | 第14-15页 |
·改进社区生活方式——推进生态可持续社区建设 | 第15-16页 |
·完善住房建设体系——发展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模式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2页 |
·书籍资料 | 第16-21页 |
·学位论文 | 第21-22页 |
·期刊文献 | 第22-29页 |
·网络资源 | 第29页 |
·关于老年“合作居住”社区的研究 | 第29-31页 |
·关于生态村的研究 | 第31-3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跨学科研究 | 第33页 |
·实例分析 | 第33页 |
·文献研究 | 第33-34页 |
·数据统计 | 第34页 |
·共时性横向比较与历时性纵向比较相结合 | 第34页 |
·研究范围及框架 | 第34-37页 |
·研究范围 | 第34-35页 |
·主要研究框架 | 第35-37页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37-39页 |
·内容创新 | 第37-38页 |
·角度创新 | 第38页 |
·理论创新 | 第38-39页 |
·主要概念解析 | 第39-44页 |
·社区(Community) | 第39-40页 |
·“合作居住”(Cohousing) | 第40-43页 |
·理念村 (Intentional house) | 第43-44页 |
·生态村(Ecovillage)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合作居住”社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 第46-73页 |
·“合作居住”的发展历程 | 第49-61页 |
·第一阶段——北欧地区(20 世纪六十年代——20 世纪七十年代) | 第50-53页 |
·第二阶段——北美地区(20 世纪八十年代—20 世纪九十年代) | 第53-58页 |
·第三阶段——环太平洋地区(20 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后) | 第58-61页 |
·“合作居住”的主要特征 | 第61-62页 |
·“合作居住”社区的优势 | 第62-68页 |
·集约化的生活方式 | 第62-64页 |
·具有归属感的邻里关系 | 第64-66页 |
·凝聚社员情感的建造和管理模式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3页 |
第三章 “合作居住”实例研究——Windsong 社区设计居住模式分析 | 第73-91页 |
·Windsong“合作居住”社区简介 | 第73-75页 |
·居民参与的建设过程 | 第75-77页 |
·以社交支持为核心的社区设计 | 第77-82页 |
·社区选址 | 第77页 |
·公共空间 | 第77-81页 |
·住宅单元 | 第81-82页 |
·低影响(low-impact)策略下的可持续性措施 | 第82-85页 |
·绿色建筑措施 | 第82-83页 |
·生态景观 | 第83页 |
·废物及循环利用 | 第83-84页 |
·集约化的生活习惯 | 第84页 |
·其他绿色改造措施 | 第84-85页 |
·广泛互动的社区生活模式 | 第85-88页 |
·公共用餐(common meals) | 第85-86页 |
·艺术创作活动 | 第86-87页 |
·社交和康乐活动 | 第87页 |
·基于社区的商业活动 | 第87-88页 |
·开放沟通的社区管理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合作居住”社区开发过程解析 | 第91-127页 |
·“合作居住”社区主要开发模式 | 第93-98页 |
·项目开发模式(或传统开发模式)(project model) | 第94页 |
·地块开发模式( lot model) | 第94-95页 |
·扩充模式(expanding model) | 第95-96页 |
·简化模式(streamlined model) | 第96-98页 |
·“合作居住”社区开发主要流程 | 第98-101页 |
·开发各阶段基本原则和方式 | 第101-109页 |
·开始阶段 | 第101-102页 |
·编制发展计划阶段 | 第102-107页 |
·编制设计和施工文件阶段 | 第107-109页 |
·建造阶段 | 第109页 |
·“合作居住”社区开发过程中几项关键性策略 | 第109-126页 |
·居民参与策略 | 第109-116页 |
·高效的组织模式 | 第116-117页 |
·达成共识的决策模式 | 第117-121页 |
·咨询机构与居民的互动(建筑师的职责) | 第121-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五章 “合作居住”社区设计布局演变及特征 | 第127-152页 |
·“合作居住”社区布局形式的演进 | 第127-146页 |
·第一代“合作居住”社区 | 第127-131页 |
·第二代“合作居住”社区 | 第131-135页 |
·第三代“合作居住”社区 | 第135-141页 |
·第四代“合作居住”社区 | 第141-146页 |
·“合作居住”社区布局方面的主要设计特点 | 第146-151页 |
·机动车周边式停放 | 第147页 |
·步行通道作为建筑布局的一个组织要素 | 第147-148页 |
·突出公共用房的位置 | 第148页 |
·对儿童友好的环境 | 第148-149页 |
·注重过渡空间的设计 | 第149-150页 |
·具有屋顶覆盖的共享空间 | 第150-151页 |
·通过规划设计,尽量减少外来人员进入共享室外空间 | 第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合作居住”的可持续特征及低影响策略 | 第152-169页 |
·“合作居住”社区及其低影响(Low-impact)策略 | 第152-153页 |
·“合作居住”社区物质层面(physical level)可持续性 | 第153-159页 |
·社区选址 | 第153-154页 |
·高密度(High density)/节约用地(Land conservation) | 第154-156页 |
·建筑施工(Building Construction) | 第156页 |
·节能措施(Energy conservation) | 第156-159页 |
·生态景观(Ecological Landscape )/有机花园(Organic garden) | 第159页 |
·“合作居住”社区生活层面(lifestyle-level)可持续性 | 第159-165页 |
·公共活动(common activity) | 第159-160页 |
·儿童看护(Child care) | 第160页 |
·社区资源共享(Share community resource) | 第160-161页 |
·居民参与(Resident participation)/共识决策模式(consensus decision-making) | 第161-162页 |
·支持性的居住环境(A supportive living environment) | 第162-164页 |
·社区经济(Community economic) | 第164页 |
·减少机动车使用(Less automobile use) | 第164-165页 |
·循环利用和堆肥(Recycling and composting) | 第165页 |
·“合作居住”社区可持续措施的赋权(Empowerment)效应 | 第165-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七章 “合作居住”社区生活模式 | 第169-188页 |
·“合作居住”社区的规模 | 第169-171页 |
·小型“合作居住”社区(6-12 户) | 第169-170页 |
·中型“合作居住”社区(13-34 户) | 第170页 |
·大型“合作居住”社区(35 户以上) | 第170-171页 |
·“合作居住”社区人口特征 | 第171-173页 |
·较高教育程度 | 第171页 |
·成员平均年龄较高 | 第171页 |
·从事专业领域工作 | 第171-172页 |
·平均收入属中产阶层 | 第172-173页 |
·“合作居住”社区人群的多样性 | 第173页 |
·“合作居住”生活中的协商性(agreements) | 第173-177页 |
·协商文件种类 | 第174页 |
·“合作居住”社区常见协商内容 | 第174-177页 |
·“合作居住”社区社交互动方式 | 第177-180页 |
·影响 | 第178页 |
·交流 | 第178页 |
·合作 | 第178-179页 |
·支持 | 第179-180页 |
·“合作居住”社区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 第180-187页 |
·冲突的种类 | 第180-183页 |
·造成冲突的影响因素 | 第183页 |
·冲突的解决 | 第183-185页 |
·冲突解决过程中的赋权(Empowerment) | 第185-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第八章 基于“低影响”、“合作”理念的实践探索 | 第188-209页 |
·“乐和”概念 | 第188-190页 |
·“乐和”在我国的出现 | 第188-189页 |
·“乐和”(LOWH)的概念 | 第189-190页 |
·“乐和”的相关领域 | 第190页 |
·“绿生活社区”实践分析 | 第190-199页 |
·“绿生活社区”的出现 | 第190-191页 |
·“绿生活社区”的预想目标与实施情况 | 第191-198页 |
·“绿土地新农人社区”的差距 | 第198-199页 |
·“青年公社”集装箱“合作居住”社区设计尝试 | 第199-206页 |
·方案主旨 | 第199-200页 |
·基地选择 | 第200页 |
·设计内容 | 第200-206页 |
·基于邻里、合作的社区设计思索 | 第206-208页 |
·社区规模 | 第206页 |
·社区布局 | 第206页 |
·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平衡 | 第206-207页 |
·持续性、兼容性和封闭性 | 第207页 |
·共同建造、共同拥有、共同管理 | 第207页 |
·运用现有资源开展工作 | 第207-208页 |
·对共享的承诺 | 第208页 |
·本章小结 | 第208-209页 |
第九章 “合作居住”的客观性评价及对我国社区发展的启示 | 第209-222页 |
·“合作居住”与新都市主义 | 第209-210页 |
·“合作居住”社区的客观性评价 | 第210-213页 |
·“合作居住”社区的主要效益 | 第210-212页 |
·“合作居住”社区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12-213页 |
·对我国住房发展的启示 | 第213-220页 |
·住房建设理念的转变 | 第213-214页 |
·生态实践观念的转变 | 第214-215页 |
·发挥社区的邻里效应 | 第215-216页 |
·形成公众参与的机制 | 第216-218页 |
·房地产公司业务范围的转变 | 第218-219页 |
·发挥社区建筑师的职能 | 第219-2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20-222页 |
附录 | 第222-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4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43-244页 |
致谢 | 第24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