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3-27页 |
1.1 地下水中硝酸盐去除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1.1.1 水资源短缺 | 第13页 |
1.1.2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严重 | 第13-14页 |
1.1.3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危害 | 第14-15页 |
1.2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方法 | 第15-20页 |
1.2.1 化学还原法 | 第15-17页 |
1.2.2 物化法 | 第17页 |
1.2.3 生物反硝化法 | 第17-20页 |
1.3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脱氮 | 第20-24页 |
1.3.1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的脱氮原理 | 第20-21页 |
1.3.2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3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4-27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反应器的构建及试验方法 | 第27-38页 |
2.1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的构建 | 第27-33页 |
2.1.1 反应器结构设计 | 第27-30页 |
2.1.2 电极及颗粒电极材料 | 第30-31页 |
2.1.3 反应器系统组成 | 第31-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第3章 生物膜电极反应器中电化学及微生物作用研究 | 第38-54页 |
3.1 电化学脱氮作用研究 | 第38-45页 |
3.1.1 电化学脱氮原理 | 第38-39页 |
3.1.2 纯电化学脱氮的影响因素 | 第39-45页 |
3.2 氢自养型菌脱氮效果研究 | 第45-52页 |
3.2.1 氢自养菌脱氮的影响因素 | 第46-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的启动 | 第54-65页 |
4.1 反硝化细菌的培养 | 第54-57页 |
4.1.1 反硝化细菌的来源及预处理 | 第54-55页 |
4.1.2 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曲线 | 第55-56页 |
4.1.3 反硝化细菌的传代培养 | 第56-57页 |
4.2 三维电极生物膜反应器的启动 | 第57-63页 |
4.2.1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的接种培养 | 第58-59页 |
4.2.2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启动过程 | 第59-62页 |
4.2.3 反应器启动完成后生物膜的形态 | 第62-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三维生物膜电极反应器脱氮影响因素研究 | 第65-78页 |
5.1 进水硝酸盐浓度的影响 | 第65-68页 |
5.1.1 对NO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5.1.2 对NO_2--N的影响 | 第66-67页 |
5.1.3 对氨氮产生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 电流强度的影响 | 第68-72页 |
5.2.1 电流强度对NO_3~---N去除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2 电流强度对有效电流和电流效率的影响 | 第69-71页 |
5.2.3 电流强度对NO_2--N积累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4 电流强度对氨氮的影响 | 第72页 |
5.3 进水pH的影响 | 第72-75页 |
5.3.1 对NO_3~---N去除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2 对NO_2--N和氨氮的影响 | 第74-75页 |
5.4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75-76页 |
5.4.1 对NO_3~---N去除的影响 | 第75-76页 |
5.4.2 对出水NO_2--N和氨氮的影响 | 第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