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MM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研究--以青岛市某区域为例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水问题现状 | 第13-15页 |
1.1.2 传统城市雨洪管理的弊端 | 第15页 |
1.2 国外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组成 | 第15-19页 |
1.2.2 国外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19-20页 |
1.3 国内海绵城市发展 | 第20-23页 |
1.3.1 海绵城市内涵 | 第20页 |
1.3.2 国家与地方的相关政策与规定 | 第20-21页 |
1.3.3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 第21-23页 |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23-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雨洪模拟模型的原理及构建过程 | 第27-39页 |
2.1 城市雨洪模型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2.1.1 城市雨洪模型的定义 | 第27页 |
2.1.2 常用城市雨洪模型分类与对比 | 第27-28页 |
2.2 SWMM模型原理及构建 | 第28-30页 |
2.2.1 SWMM模型组成 | 第28-29页 |
2.2.2 SWMM功能 | 第29-30页 |
2.3 SWMM模型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2.3.1 降雨过程线 | 第30页 |
2.3.2 子汇水区概化 | 第30-31页 |
2.3.3 地表径流 | 第31-32页 |
2.3.4 地表入渗 | 第32-33页 |
2.3.5 流量演算 | 第33页 |
2.3.6 污染物的累积、冲刷与水质演算 | 第33-34页 |
2.4 模型主要参数获取途径及校准方法 | 第34-38页 |
2.4.1 模型参数分类 | 第34-35页 |
2.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5-36页 |
2.4.3 模型校准方法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研究与分析 | 第39-53页 |
3.1 海绵城市理论体系 | 第39-41页 |
3.1.1 海绵城市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3.1.2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 第40页 |
3.1.3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 第40-41页 |
3.2 海绵城市主要工程措施 | 第41-48页 |
3.2.1 狭义低影响开发 | 第41-47页 |
3.2.2 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 | 第47-48页 |
3.2.3 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 | 第48页 |
3.3 低影响开发设施适建性分析 | 第48-49页 |
3.4 海绵城市分目标之间的联系 | 第49-52页 |
3.4.1 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制定原则 | 第50页 |
3.4.2 低影响开发目标分解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 第53-87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3-56页 |
4.1.1 地形地貌 | 第53页 |
4.1.2 气候条件 | 第53-54页 |
4.1.3 大气降水 | 第54页 |
4.1.4 区域规划 | 第54页 |
4.1.5 规划雨水排水体系 | 第54-55页 |
4.1.6 土壤特征 | 第55页 |
4.1.7 适建性分析 | 第55-56页 |
4.2 研究区域控制目标分解 | 第56-61页 |
4.2.1 一级分解 | 第57-58页 |
4.2.2 二级分解 | 第58-59页 |
4.2.3 三级分解 | 第59-61页 |
4.3 排水分区1模型模拟 | 第61-81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62-66页 |
4.3.2 模型参数率定 | 第66-69页 |
4.3.3 低影响开发控制效果模拟 | 第69-71页 |
4.3.4 模拟结果 | 第71-81页 |
4.4 海绵城市的分析评价体系 | 第81-84页 |
4.4.1 三重底线(TBL)分析评价法 | 第82页 |
4.4.2 改良的三重底线评价体系建立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页 |
5.2 建议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