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儒家文化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启示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导论第13-19页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
    二、文献综述第13-17页
        (一) 关于传播理论的研究第13-14页
        (二)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第14-16页
        (三) 关于儒家文化传播的研究第16-17页
    三、研究方法第17页
    四、写作思路第17-18页
    五、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一章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9-25页
    1.1 儒家文化第19-21页
        1.1.1 儒家文化的概念第19页
        1.1.2 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第19-21页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1-23页
        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第22页
        1.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22-23页
    1.3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第23-25页
        1.3.1 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柢第23-24页
        1.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准则第24-25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第25-31页
    2.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必要性第25-27页
        2.1.1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25页
        2.1.2 应对西方价值观输出的挑战第25-26页
        2.1.3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第26页
        2.1.4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26-27页
    2.2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现状第27-28页
        2.2.1 国家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传播第27页
        2.2.2 核心价值观传播传媒载体丰富第27-28页
        2.2.3 核心价值观传播形式多样第28页
        2.2.4 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明显第28页
    2.3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2.3.1 与西方价值观的区分度不够第29页
        2.3.2 各种载体形式缺乏有机配合第29-30页
        2.3.3 对传播受众的针对性不强第30页
        2.3.4 传播效果存在从认知到认同的距离第30-31页
第三章 儒家文化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第31-44页
    3.1 儒家文化的传播轨迹第31-33页
        3.1.1 从一家之言到一国之言第31-32页
        3.1.2 从官方学说到化民成俗第32页
        3.1.3 从一国到多国的扩散第32-33页
    3.2 儒家文化主要传播模式第33-40页
        3.2.1 尊儒兴学,科举取仕第33-34页
        3.2.2 注经立说,完备的理论论证第34-35页
        3.2.3 风行草偃,榜样的力量第35-36页
        3.2.4 以文化人,文化作品的力量第36-38页
        3.2.5 有教无类,多层次的教育第38-39页
        3.2.6 民约家规,基层制度的力量第39-40页
    3.3 儒家文化传播特点第40-44页
        3.3.1 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第40-41页
        3.3.2 区分传播对象的差异性第41页
        3.3.3 强调主体意识的作用第41-42页
        3.3.4 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第42-44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对儒家文化传播的借鉴第44-62页
    4.1 借鉴儒家文化传播的可能性第44-45页
        4.1.1 传播主体相通性第44页
        4.1.2 传播内容契合性第44-45页
        4.1.3 传播范围重合性第45页
    4.2 借鉴儒家文化传播的原则第45-48页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46页
        4.2.2 坚持古为今用第46-47页
        4.2.3 坚持以人为本第47-48页
        4.2.4 坚持创造转化第48页
    4.3 借鉴儒家文化传播模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第48-62页
        4.3.1 加强研究阐释,以理论的彻底性增强说服力第48-50页
        4.3.2 重点办好"官学",实现价值观教育梯度化第50-53页
        4.3.3 利用多种传媒载体,丰富价值观传播形式第53-55页
        4.3.4 重视榜样引领,发挥强势群体示范作用第55-57页
        4.3.5 坚持知行合一,拓展价值观实践载体第57-59页
        4.3.6 实现制度涵化,构建价值观传播长效机制第59-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主体制约因素
下一篇:新时期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