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1.1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 | 第19-20页 |
1.1.2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思维 | 第20-21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5页 |
1.2.1 社会融入 | 第21-22页 |
1.2.2 农民工 | 第22-23页 |
1.2.3 农民工社会融入 | 第23-24页 |
1.2.4 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主体因素 | 第24-25页 |
1.3 新型城镇化中推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意义 | 第25-27页 |
1.3.1 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农民工社会融入 | 第25-26页 |
1.3.2 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现阶段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主体制约因素 | 第27-36页 |
2.1 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 第27-30页 |
2.1.1 基础教育水平整体不高 | 第27-28页 |
2.1.2 欠缺有效专业技能培训 | 第28-30页 |
2.2 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 第30-32页 |
2.2.1 社会交往多局限于网络 | 第30-31页 |
2.2.2 现实社会交往范围局限 | 第31-32页 |
2.3 精神文化素养不高 | 第32-33页 |
2.3.1 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 | 第32-33页 |
2.3.2 不良情绪的管控能力弱 | 第33页 |
2.4 法律素质仍待提高 | 第33-35页 |
2.4.1 法律保护意识仍需增强 | 第33-34页 |
2.4.2 欠缺用法律维权的能力 | 第34-35页 |
2.5 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 第35-36页 |
2.5.1 工作中缺乏创新的精神 | 第35页 |
2.5.2 创业中缺乏方法的指导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主体制约因素成因 | 第36-40页 |
3.1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影响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 | 第36页 |
3.2 公共价值和文化认同度制约农民工社会交往 | 第36-37页 |
3.3 生存压力挤压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发展空间 | 第37-38页 |
3.4 学习政策法律意识淡漠弱化了自身权益保障 | 第38页 |
3.5 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民工创新意识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解决制约农民工社会融入主体因素的对策思路 | 第40-48页 |
4.1 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大力提高城镇社会承载力 | 第40-41页 |
4.1.1 完善城镇对农民工的管理服务能力 | 第40页 |
4.1.2 全面增强城镇魅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 第40-41页 |
4.2 建立科学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农民工核心竞争力 | 第41-43页 |
4.2.1 改革培训内容,重视农民工就业率 | 第41页 |
4.2.2 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参与培训 | 第41-42页 |
4.2.3 规范职业资格考核,促进平等就业 | 第42页 |
4.2.4 借鉴国外经验,优化职业培训模式 | 第42-43页 |
4.3 构建长效互动沟通机制,拓展农民工的社会交往 | 第43-44页 |
4.3.1 搭建新兴媒体沟通平台 | 第43页 |
4.3.2 发挥社区沟通桥梁作用 | 第43-44页 |
4.3.3 重视党团群团组织作用 | 第44页 |
4.4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 | 第44-46页 |
4.4.1 加大城镇公共文化资源对农民工的开放度 | 第44-45页 |
4.4.2 建立针对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服务体系 | 第45-46页 |
4.5 重视农民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 第46-48页 |
4.5.1 重视社会资源对农民工创业的支持 | 第46页 |
4.5.2 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民工的创业支持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