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新时期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引言第13-21页
第一章 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的理论概述第21-28页
    1.1 基本概念界定第21-24页
        1.1.1 农民工第21-22页
        1.1.2 社会融入第22-23页
        1.1.3 制度建设第23-24页
    1.2 相关理论基础第24-28页
        1.2.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第24-25页
        1.2.2 马克思关于制度的理论概述第25-26页
        1.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26-28页
第二章 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建设历程第28-32页
    2.1 农民工社会融入萌芽阶段:户籍制度初步调整为核心第28-29页
    2.2 农民工社会融入初始阶段: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第29页
    2.3 农民工社会融入发展阶段: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为重点第29-30页
    2.4 农民工社会融入推进阶段:劳动保障体系的加速建设第30-32页
第三章 新时期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建设的成效和主要问题第32-43页
    3.1 新时期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建设的成效第32-37页
        3.1.1 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第32-33页
        3.1.2 新型农村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第33-34页
        3.1.3 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第34-35页
        3.1.4 农民工依法享有保障性住房第35-36页
        3.1.5 农民工子女加强义务教育政策第36页
        3.1.6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第36-37页
    3.2 时期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第37-43页
        3.2.1 户籍制度隐性障碍尚未消除第37-38页
        3.2.2 社会保障的覆盖比率偏低第38-39页
        3.2.3 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第39-40页
        3.2.4 农民工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低第40-41页
        3.2.5 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保障不足第41-42页
        3.2.6 农村土地制度尚需健全第42-43页
第四章 新时期农民工社会融入相关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第43-49页
    4.1 户籍制度使农民工社会融入成本提高第43-44页
    4.2 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标准不一影响参保积极性第44-45页
    4.3 就业制度不完善难以维护劳动权益第45页
    4.4 住房制度保障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第45-46页
    4.5 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有失平等第46-47页
    4.6 土地制度弱化了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意愿第47-49页
第五章 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建设的路径思考第49-57页
    5.1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第49-50页
        5.1.1 加大户籍制度的配套改革的力度第49页
        5.1.2 逐步建立新型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第49-50页
    5.2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第50-51页
        5.2.1 加大对新时期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第50页
        5.2.2 建立健全新时期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第50-51页
        5.2.3 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第51页
    5.3 改进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的对策建议第51-53页
        5.3.1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第51-52页
        5.3.2 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第52页
        5.3.3 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劳动的维权意识第52-53页
    5.4 制定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第53-54页
        5.4.1 健全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相关立法第53页
        5.4.2 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配套改革措施第53-54页
        5.4.3 建立农民工住房信息管理系统第54页
    5.5 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制度第54-56页
        5.5.1 合理优化并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第54-55页
        5.5.2 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第55-56页
    5.6 建立有利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土地制度第56-57页
        5.6.1 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第56页
        5.6.2 实现征用土地的制度创新第56-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3-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儒家文化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启示
下一篇: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