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食品过敏与过敏危害 | 第14-16页 |
·食品过敏现状 | 第14页 |
·食品过敏原危害 | 第14-15页 |
·过敏原相关法律法规 | 第15-16页 |
·牛乳过敏与主要过敏原 | 第16-18页 |
·牛乳过敏现象 | 第16-17页 |
·牛乳主要过敏原 | 第17-18页 |
·食品过敏原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体内检测技术分析 | 第18-19页 |
·皮试 | 第18-19页 |
·双盲对照食物激发实验 | 第19页 |
·人血清特异性Ig E检测食品过敏原 | 第19页 |
·体外检测分析技术 | 第19-23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20页 |
·免疫层析技术 | 第20-21页 |
·火箭免疫电泳 | 第21页 |
·免疫荧光技术 | 第21-22页 |
·免疫印迹 | 第22页 |
·免疫传感器技术 | 第22-23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3页 |
·毛细管电泳技术 | 第23页 |
·仪器检测分析技术 | 第23-24页 |
·色谱法 | 第23-24页 |
·质谱法 | 第24页 |
·金磁纳米材料及在生物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金磁纳米材料及其结构 | 第24页 |
·金磁微粒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用于免疫学检测 | 第24-25页 |
·用于核酸及其他生物分离纯化 | 第25页 |
·用于生物医学诊断 | 第25-26页 |
·酶标抗原在生物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 第26页 |
·酶标抗原简介 | 第26页 |
·酶标抗原研究现状 | 第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6-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第2章 酪蛋白、α-乳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30-44页 |
·前言 | 第30页 |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材料、试剂 | 第3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8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BALB/c小鼠的免疫 | 第32页 |
·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32-33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3-35页 |
·骨髓瘤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第33页 |
·阴性血清及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33-34页 |
·阳性脾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 | 第34-35页 |
·筛选细胞上清阳性 | 第35页 |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第35页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 | 第35页 |
·腹水纯化及效价的测定 | 第35-36页 |
·单克隆抗体浓度的测定 | 第36页 |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第36-37页 |
·单抗亚类鉴定 | 第37页 |
·单抗亲和力的鉴定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小鼠血清效价、杂交瘤细胞阳性孔筛选及单抗效价的测定 | 第38-40页 |
·BALB/c小鼠血清效价分析 | 第38-39页 |
·杂交瘤细胞融合及阳性孔筛选 | 第39页 |
·单抗效价的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腹水纯化及SDS-PAGE鉴定 | 第40页 |
·单克隆抗体浓度的测定 | 第40页 |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第40-41页 |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分析 | 第41-42页 |
·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金磁(Fe_3O_4/Au)复合微粒与酶标抗原的制备 | 第44-51页 |
·前言 | 第44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4-4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金磁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5-46页 |
·胶体金的制备 | 第45页 |
·金磁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5-46页 |
·酪蛋白、α-乳白蛋白酶标抗原的制备 | 第46页 |
·酶标抗原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6页 |
·酶标抗原酶活力的检测 | 第46页 |
·酶标抗原的酶活损失测定。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胶体金的表征 | 第47-48页 |
·金磁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48-49页 |
·酶标抗原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9页 |
·酶标抗原的活性鉴定 | 第49页 |
·酶标抗原的酶活损失测定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金磁酶联免疫法检测酪蛋白、α-乳白蛋白方法的建立 | 第51-65页 |
·前言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52页 |
·实验材料、试剂 | 第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6页 |
·金磁探针的制备及优化 | 第52-53页 |
·金磁复合纳米粒子偶联酪蛋白、α-乳白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探针的制备 | 第52页 |
·金磁复合纳米粒子偶联酪蛋白、α-乳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用量的优化 | 第52-53页 |
·金磁复合纳米粒子偶联酪蛋白、α-乳白蛋白单克隆抗体偶联率的确定 | 第53页 |
·金磁酶联免疫法检测牛乳中酪蛋白、α-乳白蛋白方法的建立 | 第53-54页 |
·金磁酶联免疫法检测体系条件的优化 | 第54页 |
·金磁探针浓度、酶标抗原稀释度的选择 | 第54页 |
·免疫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54页 |
·检测体系评价 | 第54-56页 |
·检测范围及灵敏度 | 第54-55页 |
·精密度 | 第55页 |
·特异性 | 第55页 |
·稳定性 | 第55页 |
·牛乳中实际样品检测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金磁探针的制备及优化 | 第56-58页 |
·金磁复合纳米粒子偶联酪蛋白、α-乳白蛋白单克隆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第56-57页 |
·金磁复合纳米粒子偶联酪蛋白、α-乳白蛋白单克隆抗体偶联率的确定 | 第57-58页 |
·金磁酶联免疫法检测酪蛋白、α-乳白蛋白方法条件的优化 | 第58-60页 |
·金磁探针浓度、酶标抗原稀释度的确定 | 第58-59页 |
·免疫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9-60页 |
·金磁酶联免疫法检测酪蛋白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60-61页 |
·金磁酶联免疫法检测 α-乳白蛋白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61页 |
·检测体系评价 | 第61-64页 |
·检测范围及灵敏度 | 第61-62页 |
·精密度 | 第62页 |
·特异性 | 第62-63页 |
·稳定性 | 第63页 |
·牛乳中实际样品检测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