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二、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 (一)研究创新 | 第17页 |
| (二)存在不足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家庭农场的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 一、家庭农场存在的条件 | 第18-21页 |
| (一)列宁——恰亚诺夫之争 | 第18-19页 |
| (二)家庭农场存在条件 | 第19-21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第21页 |
| (二)理性人理论 | 第21-22页 |
| (三)制度变迁理论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 第24-32页 |
| 一、家庭生产经营制度的演化历程 | 第24-27页 |
| 二、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 第27-32页 |
| (一)家庭农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第27页 |
| (二)家庭农场符合农业生产二重性的特征 | 第27-28页 |
| (三)家庭农场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 第28-29页 |
| (四)家庭农场有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 第29-30页 |
| (五)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2-47页 |
| 一、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 第32-42页 |
| (一)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整体情况 | 第32-33页 |
| (二)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形成模式 | 第33-38页 |
| (三)我国家庭农场形成原因和路径 | 第38-39页 |
| (四)我国家庭农场效益分析 | 第39-42页 |
| 二、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障碍 | 第42-47页 |
| (一)土地流转不规范 | 第42-43页 |
|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第43页 |
| (三)农民的教育程度较低 | 第43-44页 |
|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 | 第44-45页 |
| (五)农民缺乏资金支持 | 第45-46页 |
| (六)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有待提高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国外发展家庭农场经验总结 | 第47-57页 |
| 一、美国家庭农场经验总结 | 第47-54页 |
| (一)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 第47-49页 |
| (二)家庭农场特征 | 第49-54页 |
| 二、日本家庭农场经验总结 | 第54-56页 |
| (一)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 第54-55页 |
| (二)家庭农场特征 | 第55-56页 |
| 三、国外经验总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和建议 | 第57-61页 |
| 一、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同步推进多种形式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 第57页 |
| 二、加快农村土地确权,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 第57页 |
|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 第57-58页 |
| 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 | 第58页 |
| 五、鼓励农民兼业,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第58页 |
| 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58-59页 |
| 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 第59页 |
| 八、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一体化进程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