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2页 |
| (一)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32页 |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管理(1949—1978) | 第23-24页 |
| (一) 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 | 第23-24页 |
| (二) 土地管理相关法规建设 | 第24页 |
| 二、改革开放初期土地市场化进程(1978—1991) | 第24-27页 |
| (一) 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 | 第24-25页 |
| (二) 土地管理相关法规建设 | 第25页 |
| (三) 土地市场化进程中的案例 | 第25-27页 |
| 三、20世纪90年代后的土地市场化进程(1992年至今) | 第27-30页 |
| (一) 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 | 第27页 |
| (二) 土地管理相关法规建设 | 第27-29页 |
| (三) 土地市场化进程中的案例 | 第29-30页 |
| 四、我国土地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 (一)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制度不完善 | 第30页 |
| (二)城乡二元结构凸显 | 第30-31页 |
| (三)规则缺失,权力寻租 | 第31页 |
| 五、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基本拍卖模型和几种常见的拍卖方式 | 第32-48页 |
| 一、基本拍卖模型 | 第32-37页 |
| (一)IPV模型(独立私人价值模型) | 第32-35页 |
| (二)一般对称模型 | 第35-37页 |
| 二、几种常见的拍卖方式 | 第37-48页 |
| (一)第二价格拍卖 | 第37-41页 |
| (二)英式拍卖 | 第41-43页 |
| (三)第一价格拍卖 | 第43-48页 |
| 第四章 土地拍卖策略分析 | 第48-58页 |
| 一、土地拍卖中投标人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48-50页 |
| (一)参与人及效用函数 | 第48-49页 |
| (二)竞价策略分析 | 第49页 |
| (三)竞价决策的博弈模型及均衡解 | 第49-50页 |
| 二、土地拍卖中投标人与拍卖人(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50-53页 |
| (一)参与人及博弈过程 | 第51页 |
| (二)博弈模型分析 | 第51-52页 |
| (三)博弈均衡分析 | 第52-53页 |
| 三、土地拍卖中投标人之间的合谋博弈 | 第53-58页 |
| (一)投标人之间的囚徒困境 | 第53-55页 |
| (二)合谋博弈模型分析 | 第55-56页 |
| (三)合谋博弈模型均衡分析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土地拍卖成交价格及溢价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70页 |
| 一、土地拍卖成交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4页 |
| (一)理论依据及模型推导 | 第58-59页 |
| (二)从需求层面分析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 (三)从供给层面分析土地成交价格的影响因素 | 第61-64页 |
| 二、土地拍卖价格溢价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9页 |
| (一)特征价格模型理论基础及函数形式 | 第64-65页 |
| (二)溢价分析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65-6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 三、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0-74页 |
| 一、结论 | 第70-71页 |
| 二、政策建议 | 第7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