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释题 | 第9-12页 |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山水环境? | 第9-10页 |
·为什么要以苏州为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8页 |
·区域山水环境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研究地理、时间范围界定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山水环境与城市营建综述 | 第21-29页 |
·人类对聚居环境的认识过程 | 第21-22页 |
·被动适应 | 第21页 |
·上动利用 | 第21-22页 |
·精神觉醒 | 第22页 |
·中国城市营建与山水环境 | 第22-26页 |
·我国自然环境简述 | 第22-23页 |
·“因天材,就地利”的规划思想 | 第23-24页 |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 第24-25页 |
·寄情山水的审美意境 | 第25-26页 |
·外国城市营建与自然环境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古代苏州区域山水环境要素构成与布局特征 | 第29-59页 |
·古代苏州区域山水环境构成要素 | 第29-30页 |
·自然基底 | 第30-35页 |
·地理环境概况 | 第30-34页 |
·自然基底与聚落发展 | 第34-35页 |
·河湖水网 | 第35-39页 |
·城内水陆双棋盘格局 | 第35-37页 |
·城外水路与漕运开发 | 第37-39页 |
·农田水利 | 第39-44页 |
·农田水利发展 | 第39-40页 |
·主要营田模式 | 第40-44页 |
·人文景观 | 第44-55页 |
·近郊风景名胜开发 | 第44-51页 |
·古城同林营建与街肆空间 | 第51-55页 |
·古代苏州区域山水环境空间布局特征 | 第55-57页 |
·以区域水网为基本骨架 | 第55-56页 |
·以古城和西山为核心,人文景观多点嵌入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古代苏州区域山水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59-71页 |
·维系城市生长 | 第59-60页 |
·促进城市扩张 | 第60-64页 |
·水运发展与闾门兴盛 | 第60-62页 |
·水运和自然风景双重引导城市形态向西扩张 | 第62-64页 |
·引导城内视线 | 第64-68页 |
·西山丘陵为城市提供衬景 | 第64-66页 |
·标志性佛塔组织城市空问 | 第66-68页 |
·推动园林营造 | 第68-69页 |
·奠定经济基础 | 第69页 |
·提供自然资源 | 第69页 |
·赋予创作源泉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当代城市建设对古代苏州区域山水环境的继承与发展 | 第71-81页 |
·当代苏州区域山水环境发展 | 第71-76页 |
·当代区域空间形态演化 | 第71-74页 |
·区域山水环境的保护与更新 | 第74-76页 |
·古代苏州区域山水环境营建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 第76-78页 |
·城郊一体,以区域的视角规划城市及环境 | 第76-77页 |
·尊重区域山水布局,追求自然可持续发展 | 第77页 |
·历史文脉延续,带动地域人文景观发展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6. 论文总结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87页 |
导师简介 | 第87-89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