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城市生境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 | 第10页 |
·传统生态保护策略的局限性 | 第10-11页 |
·绿色生态网络发展的契机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1页 |
·研究范围、内容和框架 | 第11-13页 |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文献研究 | 第13-14页 |
·案例分析 | 第14页 |
·归纳演绎 | 第14-15页 |
2. 绿色生态网络的相关概述 | 第15-23页 |
·绿色生态网络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生态网络 | 第15页 |
·绿道网络 | 第15-16页 |
·生态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 | 第16页 |
·相关概念辨析及本文绿色生态网络的研究范畴 | 第16-17页 |
·国内外绿色生态网络的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欧洲绿色生态网络发展情况 | 第17-18页 |
·北美绿色生态网络发展情况 | 第18页 |
·国内绿色生态网络发展情况 | 第18-19页 |
·绿色生态网络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19-20页 |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 第20页 |
·绿色生态网络的关键内容 | 第20-23页 |
·“核心区域-廊道-缓冲区”构成的景观格局 | 第20页 |
·多样尺度和功能 | 第20-22页 |
·社会与政治意义 | 第22-23页 |
3. 绿色生态网络构建过程研究 | 第23-77页 |
·生物保护主导的绿色生态网络实践案例构建过程研究 | 第23-34页 |
·案例解析 | 第23-33页 |
·基于焦点物种的米兰北部森林生态网络构建 | 第23-25页 |
·荷兰海尔德兰省(Gelderland)“绿色纽带”工程 | 第25-30页 |
·意大利博洛尼亚省(Bologna)和摩德纳省(Modena)生态网络 | 第30-33页 |
·生物保护主导型实践案例构建过程小结 | 第33-34页 |
·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查 | 第33页 |
·生态网络方案的形成 | 第33页 |
·从规划设计方案阶段到具体实施过程的落实 | 第33-34页 |
·复合型绿色生态网络实践案例构建过程研究 | 第34-54页 |
·案例解析 | 第34-53页 |
·广东省绿道网络建设 | 第34-35页 |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 | 第35-41页 |
·香港绿化总纲图 | 第41-44页 |
·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生态网络规划 | 第44-47页 |
·佛罗里达绿道网络系统 | 第47-50页 |
·马里兰绿图计划 | 第50-52页 |
·新英格兰绿道网络远景规划 | 第52-53页 |
·复合型实践案例构建过程小结 | 第53-54页 |
·基于定量分析的优化评价 | 第53页 |
·基于人为分析的规划设计 | 第53页 |
·基于全社会合作的实施过程 | 第53-54页 |
·绿色生态网络研究型案例研究 | 第54-74页 |
·生物保护主导的绿色生态网络研究案例 | 第54-57页 |
·崇明岛生态网络规划 | 第54-57页 |
·复合型绿色生态网络研究案例 | 第57-73页 |
·台州市“反规划”案例 | 第57-60页 |
·北京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 第60-61页 |
·厦门岛生态网络规划 | 第61-65页 |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绿道网络 | 第65-69页 |
·徐州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 第69-73页 |
·研究型案例构建过程小结 | 第73-74页 |
·案例分析总结 | 第74-77页 |
·研究型案例与实践型案例的对比分析 | 第75页 |
·生物主导型案例与复合型案例对比分析 | 第75页 |
·国内实践案例和国外实践案例对比分析 | 第75-77页 |
4. 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策略研究 | 第77-114页 |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的嬗变对生态网络构建策略的影响 | 第77-82页 |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的嬗变 | 第77-81页 |
·理论方法的嬗变 | 第77-80页 |
·科学与人文的分异 | 第80-81页 |
·构建策略从科学量化到综合性分析的转变 | 第81-82页 |
·科学量化策略概述 | 第81-82页 |
·人文化策略概述 | 第82页 |
·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的基本方法概述 | 第82-88页 |
·适宜性分析法 | 第82-84页 |
·网络分析法 | 第84-87页 |
·最小成本路径模型 | 第87-88页 |
·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绿色生态网络的方案阶段策略 | 第88-96页 |
·基于目标物种的构建策略 | 第88-90页 |
·目标物种的选择 | 第88页 |
·目标物种栖息地和潜在扩散廊道的识别 | 第88-90页 |
·基于生态网络资源评估模型的构建策略 | 第90-96页 |
·现状生态资源评估 | 第91页 |
·核心区域、廊道、缓冲区的识别 | 第91-94页 |
·生态网络资源重要性和风险性的评价排序 | 第94-96页 |
·以人文游憩保护为目标的绿色生态网络的方案阶段策略 | 第96-100页 |
·现状人文游憩资源的评估 | 第96-97页 |
·文化遗产网络和游憩网络的方案形成 | 第97-98页 |
·文化遗产网络和游憩网络的整合优化 | 第98-100页 |
·绿色生态网络的实施管理策略 | 第100-103页 |
·规划设计细化 | 第100页 |
·管理机构设立与立法支持 | 第100-101页 |
·土地征用与资金支持 | 第101-103页 |
·公众参与与监管 | 第103页 |
·北京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策略 | 第103-114页 |
·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策略成果体系 | 第103-105页 |
·北京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策略 | 第105-114页 |
·北京市绿色生态网络资源现状 | 第106-108页 |
·北京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框架 | 第108页 |
·北京市绿色生态网络方案阶段策略 | 第108-112页 |
·北京市绿色生态网络管理实施阶段策略 | 第112-114页 |
5. 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策略的发展趋势 | 第114-117页 |
·地理设计在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策略应用中的障碍 | 第114-115页 |
·大数据时代对绿色生态网络构建策略的启示 | 第115-117页 |
6. 总结 | 第117-119页 |
·主要观点与结论 | 第117页 |
·对我国城市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的启示 | 第117-11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个人简介 | 第124-125页 |
导师简介 | 第125-126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