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安宁权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作为新兴权利的生活安宁权 | 第11-16页 |
一、“生活安宁权”范式的提出 | 第11-13页 |
(一)生活安宁权称谓的选择 | 第11-12页 |
(二)生活安宁权概念的归纳 | 第12-13页 |
二、生活安宁权作为新兴权利保护的理论分析 | 第13-16页 |
(一)保护生活安宁权的现实基础 | 第13页 |
(二)生活安宁权的保护价值符合新兴权利的评价标准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生活安宁权独立性的辨析 | 第16-33页 |
一、生活安宁权的本体解析 | 第16-18页 |
(一)属性 | 第16-17页 |
(二)主体 | 第17页 |
(三)客体 | 第17-18页 |
二、生活安宁权的侵权样态 | 第18-24页 |
(一)骚扰 | 第18-22页 |
(二)欺诈或错误性告知 | 第22页 |
(三)不可量物侵入 | 第22-24页 |
三、权利界限的厘清 | 第24-33页 |
(一)与隐私权的比较 | 第24-27页 |
(二)与名誉权的比较 | 第27-28页 |
(三)与环境权的比较 | 第28-30页 |
(四)与相邻权的比较 | 第30-31页 |
(五)与休息权的比较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生活安宁权的保护 | 第33-42页 |
一、生活安宁权保护之域外考察 | 第33-36页 |
(一)美国:“广义隐私权”模式 | 第33-34页 |
(二)德国:“一般人格权”模式 | 第34-35页 |
(三)日本及台湾:“独立人格权”模式 | 第35-36页 |
二、生活安宁权保护之国内现状 | 第36-38页 |
三、我国生活安宁权保护之前瞻 | 第38-42页 |
(一)生活安宁权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38-39页 |
(二)对滥用生活安宁权的法律规制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