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研究--以A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创新课程为例
|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 第2章 创客教育的发展与相关理论 | 第21-36页 |
| ·创客运动的发展与创客教育的兴起 | 第21-27页 |
| ·创客运动中的教育活动 | 第21-23页 |
| ·创客空间走进教育 | 第23-27页 |
| ·国内外高校创客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 第27-30页 |
| ·国外案例 | 第27-28页 |
| ·国内案例 | 第28-29页 |
| ·案例总结与反思 | 第29-30页 |
| ·创客教育相关理论 | 第30-36页 |
| ·创客教育学习目标相关理论 | 第31-32页 |
| ·创客教育学习内容相关理论 | 第32-33页 |
| ·创客教育学习活动相关理论 | 第33-34页 |
| ·本文对创客教育的界定 | 第34-36页 |
| 第3章 以“学做创”为导向的高校创客教育课程设计 | 第36-50页 |
| ·高校创客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 | 第36-37页 |
| ·高校创客教育的教学分析 | 第37-44页 |
|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 | 第37-38页 |
| ·融合学、做、创的学习内容 | 第38-40页 |
| ·O2O学习空间 | 第40-43页 |
| ·跨学科、跨领域师资队伍 | 第43-44页 |
| ·融合学、做、创的学习活动设计 | 第44-48页 |
| ·研讨式的学习活动设计 | 第45-46页 |
| ·基于项目的动手实践活动设计 | 第46-47页 |
| ·以体验为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设计 | 第47-48页 |
| ·教学评价设计 | 第48-50页 |
| 第4章 高校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应用 | 第50-86页 |
| ·课程实践背景 | 第50页 |
| ·教学分析设计与实践 | 第50-63页 |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实践 | 第51-52页 |
| ·融合学、做、创的学习内容设计与实践 | 第52-54页 |
| ·O2O学习空间设计与实践 | 第54-59页 |
| ·跨学科、跨领域师资队伍与实践 | 第59-63页 |
| ·融合学、做、创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 | 第63-73页 |
| ·研讨式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 | 第64-66页 |
| ·以体验为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 | 第66-73页 |
|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 第73-76页 |
| ·形成性评价设计与实施 | 第73-74页 |
| ·总结性评价设计与实施 | 第74-76页 |
| ·实践效果分析与反思 | 第76-86页 |
|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第76-84页 |
| ·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 第84-86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9页 |
| ·研究的总结 | 第86-87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87页 |
| ·研究的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附录 | 第93-104页 |
| 附录Ⅰ | 第93-95页 |
| 附录Ⅱ | 第95-98页 |
| 附录Ⅲ | 第98-99页 |
| 附录Ⅳ | 第99-104页 |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