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导论 | 第9-24页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七节 研究重点 | 第23-24页 |
|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价值及影响因素 | 第24-33页 |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第24-28页 |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第25-26页 |
|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 第26页 |
| 四、语用学理论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第28-31页 |
| 一、有利于有效教学改革 | 第28页 |
|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 第28-29页 |
| 三、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 | 第29页 |
| 四、有利于语言素养提高 | 第29-30页 |
| 五、有利于思想人格培养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 一、教学主体 | 第31页 |
| 二、教学内容 | 第31-32页 |
| 三、教学过程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喀什市高中民考汉学生文言文教学现状 | 第33-47页 |
| 第一节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的文言文 | 第33-37页 |
| 一、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框架 | 第33-34页 |
| 二、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点 | 第34-37页 |
| (一)文言文课文比例大 | 第34-35页 |
| (二)课文体现一定人文性 | 第35页 |
| (三)编排体现科学合理性 | 第35-36页 |
| (四)课后习题缺少创新性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第37-47页 |
| 一、学生问卷结果 | 第37-43页 |
| (一)兴趣不足 | 第37-38页 |
| (二)被动接受 | 第38-40页 |
| (三)文识薄弱 | 第40-41页 |
| (四)方法单一 | 第41-43页 |
| 二、教师访谈结果 | 第43-47页 |
| (一)教学方法单一 | 第43-44页 |
| (二)教学评价薄弱 | 第44页 |
| (三)教学内容偏旧 | 第44-45页 |
| (四)有效教学不懂 | 第45页 |
| (五)专业水平不足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提高喀什市高中民考汉学生文言文有效教学和评价的策略 | 第47-56页 |
| 第一节 有效教学策略 | 第47-52页 |
| 一、学生有效学习策略 | 第47-49页 |
| (一)激发兴趣 | 第47页 |
| (二)主动探究 | 第47-48页 |
| (三)积累文识 | 第48-49页 |
| (四)发现学习 | 第49页 |
| 二、教师有效教学策略 | 第49-52页 |
| (一)探索教学方法 | 第49页 |
| (二)提高教学评价 | 第49-50页 |
| (三)更新教学内容 | 第50-51页 |
| (四)研究有效教学 | 第51页 |
| (五)提升专业水平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有效评价策略 | 第52-56页 |
| 一、多元化主体评价 | 第52-53页 |
| (一)自我评价 | 第52页 |
| (二)相互评价 | 第52-53页 |
| (三)教师评价 | 第53页 |
| 二、多样化手段评价 | 第53-54页 |
| (一)日常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 | 第53页 |
| (二)课堂评价和口语评价相结合 | 第53-54页 |
| (三)思想评价与行为评价相结合 | 第54页 |
| 三、全面性内容评价 | 第54-55页 |
| 四、发展性目的评价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附录 | 第64-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宄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