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名词解释 | 第9-11页 |
(一)青年学生 | 第9页 |
(二)基督教 | 第9-10页 |
(三)皈依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11-19页 |
一、“皈依”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皈依”过程分析模型 | 第11-14页 |
(二)“皈依”动机解释 | 第14页 |
(三)“皈依”类型概括 | 第14-15页 |
(四)“皈依”效果总结 | 第15-16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一)基督徒皈依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6页 |
(二)基督徒皈依的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9-24页 |
一、研究流程及框架 | 第19-20页 |
(一)研究流程 | 第19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三、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 第20-21页 |
四、资料分析 | 第21-24页 |
(一)资料整理 | 第21-22页 |
(二)资料检验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研究发现 | 第24-72页 |
一、皈依历程 | 第24-60页 |
(一)观望者-进入前阶段: 进入路径和倾向性条件 | 第25-39页 |
1.主动进入:自我建设的需求 | 第25-28页 |
2.被动进入:刻骨铭心的“挫折” | 第28-36页 |
3.求助途径:常规解决方法失败 | 第36-38页 |
4.对基督教初次接触 | 第38-39页 |
(二) 潜在皈依者-理性探索阶段:象征行为初体验和理性拣选 | 第39-47页 |
1.“他们都在干嘛”:对基督教的初次观察 | 第40-42页 |
2.“能不能自圆其说”:思考基督教 | 第42-47页 |
(三)准皈依者-情感互动阶段:正式互动和非正式互动 | 第47-57页 |
1.正式互动:团契再教育系统 | 第47-54页 |
2.非正式互动:形塑情感关系 | 第54-57页 |
(四)皈依者(精神)-正式归信阶段:遵从与巩固 | 第57-60页 |
1.“终极目标质变”:决志 | 第57-58页 |
2.“成为让神喜悦的人”:遵行顺从规范 | 第58-60页 |
3.“坚定的信心”:巩固信仰 | 第60页 |
二、影响皈依历程的主要因素 | 第60-66页 |
(一)重要他人 | 第60-63页 |
1.父亲母亲 | 第60-62页 |
2.大学老师 | 第62页 |
3.传教者 | 第62-63页 |
(二)对基督教的主观感受 | 第63-66页 |
三、综合讨论 | 第66-69页 |
四、皈依基督教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69-72页 |
(一)拥有平和的心态——态度 | 第69页 |
(二)人际交往狭窄化 | 第69-70页 |
(三)异端的威胁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第72-79页 |
一、对青年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的思考 | 第72-75页 |
(一)时空压缩下的价值观困惑 | 第72-74页 |
(二)学校心理疏导的不足 | 第74-75页 |
二、学校教育的应对之策 | 第75-79页 |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 | 第75-76页 |
(二)心理与精神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一、英文文献 | 第79-80页 |
二、中文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1:大学生基督徒皈依历程访谈提纲 | 第84-86页 |
附录 2:观察、访谈时间表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