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中的载沣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6页 |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6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思路和方法 | 第6-7页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第7-10页 |
第一章 政治转型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发展 | 第10-19页 |
第一节 政治转型的主要形式 | 第10-15页 |
一、英国:渐进——妥协式的政治转型 | 第11-12页 |
二、法国:激进——革命式的政治转型 | 第12-13页 |
三、德国、日本:保守——改良式的政治转型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转型模式选择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转型演进特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载沣与清末新政 | 第19-30页 |
第一节 载沣生平与性格成形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载沣使德与步入政坛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罢黜袁世凯与加强集权 | 第24-26页 |
第四节 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 | 第26-29页 |
一、宪制改革:政治民主化 | 第26-28页 |
二、宪制夭折:皇族内阁出台 | 第28-29页 |
第五节 政治参与与各方实践 | 第29-30页 |
一、政治参与浪潮兴起 | 第29页 |
二、政治参与途径多样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载沣与民国初创 | 第30-34页 |
第一节 最初反对:谋求立宪及清廷陷入孤立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无奈接受:清帝退位及统治和平终结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基本拥护: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载沣与清末民初政治转型 | 第34-50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中载沣所起的消极作用 | 第34-40页 |
一、载沣与奕袁集团利益相拗 | 第35-36页 |
二、载沣与隆裕太后相协相争 | 第36-37页 |
三、载沣对内外矛盾无计可施 | 第37-38页 |
四、转型的时机滞后措施失当 | 第38-39页 |
五、转型的民主形式大于内容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中载沣所起的积极意义 | 第40-46页 |
一、和平交权,赞同民主共和 | 第41-42页 |
二、施行宪制改革,利于政治民主化 | 第42-43页 |
三、优化中央官制,奠定后世中央官制基础 | 第43-44页 |
四、废除科举制,促进教育现代化 | 第44-45页 |
五、兴复海军,加速军事现代化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于当今改革的可鉴之处 | 第46-50页 |
一、改革权威领袖相机行事 | 第46-47页 |
二、改革速度力度相得益彰 | 第47-48页 |
三、改革目标过程相辅而行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作者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目录与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