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落生计模式与文化传承关系研究--以雷山县控拜村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村落文化变迁 | 第8-9页 |
·村落传统生计复兴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文献获取与结论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文化变迁理论 | 第21-22页 |
·生计模式理论 | 第22-23页 |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3-24页 |
·文化涵化理论 | 第24页 |
·社区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研究框架设计 | 第26-41页 |
·民族村落的生计类型 | 第26-30页 |
·农耕生计 | 第26-28页 |
·手工生计 | 第28-29页 |
·打工生计 | 第29页 |
·经营性生计 | 第29-30页 |
·民族村落文化传承模式 | 第30-32页 |
·家庭传承 | 第30-31页 |
·村落传承 | 第31页 |
·地缘传承 | 第31页 |
·学校传承 | 第31-32页 |
·村落生计与文化变迁关系调查表表构建 | 第32-40页 |
·村落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32-36页 |
·生计模式改变对村落文化的影响 | 第36页 |
·传承方式对村落文化的重要性 | 第36-37页 |
·民族村落生计模式与文化传承问卷调查表构建 | 第37-40页 |
·实证村落的选择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控拜村落研究实证 | 第41-69页 |
·研究村落概况 | 第41-46页 |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第41-42页 |
·村落自然环境 | 第42-43页 |
·村落经济 | 第43-46页 |
·控拜村生计模式变迁 | 第46-53页 |
·农耕生计的变迁 | 第46-50页 |
·手工生计变迁 | 第50-51页 |
·经营性生计类型多样 | 第51-52页 |
·打工生计比重小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文化传承的变迁 | 第53-55页 |
·家庭传承的变迁 | 第53-54页 |
·村落传承的变迁 | 第54页 |
·地域传承的变迁 | 第54页 |
·学校传承的影响 | 第54-55页 |
·控拜村落文化变迁 | 第55-62页 |
·“绣·银”文化的变迁 | 第55-57页 |
·控拜制度文化变迁 | 第57-59页 |
·节日文化变迁 | 第59-60页 |
·歌舞文化变迁 | 第60页 |
·服饰文化变迁 | 第60页 |
·民居文化变迁 | 第60-61页 |
·饮食文化 | 第61-62页 |
·调查问卷分析 | 第62-69页 |
·不同生计模式对控拜村落文化影响程度分析 | 第62-64页 |
·不同传承方式对控拜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分析 | 第64-66页 |
·调查结果 | 第66-69页 |
第五章 民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 | 第69-72页 |
·将学校作为村落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 | 第69-70页 |
·保育以节日和歌舞为重点的村落集体传承 | 第70页 |
·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服饰文化传承机制 | 第70-71页 |
·尝试在务工地开展民族文化异地传承试点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2页 |
附表一 控拜村农户经济活动类型调查表 | 第76页 |
附表二 典型农户家庭调查表 | 第76-80页 |
附表三 控拜村生计模式与文化传承关系调查表 | 第80-82页 |
主要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