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6页 |
·网络期刊与纸质期刊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网络期刊的概念和特点 | 第17-18页 |
·纸质期刊的概念和特点 | 第18-20页 |
·网络发表学术论文起源和载体 | 第20-22页 |
·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起源 | 第20-22页 |
·网络发表学术论文载体 | 第22页 |
·评价方法综述 | 第22-25页 |
·引文分析法 | 第22-23页 |
·同行评议法 | 第23-24页 |
·模糊层次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的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与传统纸质发表学术论文的比较 | 第26-27页 |
·版权保护方面 | 第26页 |
·著作权方面 | 第26-27页 |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及学术影响力调查 | 第27-29页 |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 | 第27-28页 |
·学术影响力的调查 | 第28-29页 |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影响力现存问题分析 | 第29-33页 |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现存问题 | 第29-31页 |
·影响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47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4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分析 | 第35-39页 |
·论文作者权威性 | 第35-36页 |
·论文学术水平 | 第36-37页 |
·论文受关注度 | 第37-38页 |
·论文被认可度 | 第38-3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第39-46页 |
·构建指标层次结构 | 第40-41页 |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41-43页 |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43-45页 |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54页 |
·建立评价模型 | 第47-48页 |
·确立评价指标集 | 第47页 |
·建立评语集 | 第47页 |
·确立权重系数 | 第47页 |
·建立评判矩阵 | 第47-48页 |
·计算综合模糊评价矩阵 | 第48页 |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得分 | 第48页 |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第48-51页 |
·确定因素集 | 第48-49页 |
·确定评价集 | 第49页 |
·确定评价矩阵 | 第49页 |
·进行模糊运算 | 第49-51页 |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各指标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提高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 第54-60页 |
·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 | 第54页 |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提高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权威性 | 第54-55页 |
·完善网络平台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第55-57页 |
·完善出版内容的组织与页面结构技术 | 第55-56页 |
·提高论文引文及引文链分析技术 | 第56页 |
·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 第56-57页 |
·完善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管理及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 | 第57-58页 |
·健全评价机制、提升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 | 第57-58页 |
·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 | 第58页 |
·提高对网络学术资源的认识 | 第58-59页 |
·创新宣传模式、营造良好氛围 | 第58-59页 |
·扩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知名度和利用率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