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 第11-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6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特性 | 第19-20页 |
| ·社会价值的间接性 | 第19页 |
| ·社会效益的滞后性 | 第19-20页 |
| ·研究成果的相对性 | 第20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 第20-22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内涵 | 第20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作用 | 第20-22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要方法及评述 | 第22-25页 |
| ·定性评价法 | 第22-23页 |
| ·计量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 ·指标综合评价法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6-32页 |
|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现状 | 第26-27页 |
|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取向偏离学术性 | 第27页 |
| ·缺少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 | 第27-28页 |
| ·缺少公正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审程序 | 第28页 |
| ·缺乏有效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监督机制 | 第28-29页 |
|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 第29-31页 |
| ·社会理性化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功利性 | 第29-30页 |
| ·权力失范导致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泛行政化 | 第30页 |
| ·学术评价制度背离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根本目的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47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32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2-34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32页 |
| ·综合性原则 | 第32-33页 |
| ·操作性原则 | 第33页 |
| ·关联性原则 | 第33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33页 |
| ·导向性原则 | 第33-34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第34-36页 |
| ·科学划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类型 | 第34-35页 |
| ·设置并细化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6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图 | 第37页 |
| ·构成判断矩阵 | 第37-39页 |
| ·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权重系数 | 第39-41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表 | 第41-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 第47-52页 |
| ·建立公正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审程序 | 第47-48页 |
| ·匿名评审制度和回避制度 | 第47-48页 |
| ·申诉制度和复审制度 | 第48页 |
| ·延时评价和中介化评审方式 | 第48页 |
| ·建立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监督机制 | 第48-50页 |
| ·成果评价专家库及专家学术信誉评价系统 | 第49页 |
| ·第三方监督机构 | 第49-50页 |
|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政策保障 | 第50-51页 |
| ·设立第三方学术评价机构 | 第50页 |
| ·探索有效的成果价值转化途径 | 第50-51页 |
| ·加强科研人员道德教育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