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评述 | 第12-19页 |
一、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背景和动因 | 第12-14页 |
(一)程序立法缺位 | 第12-13页 |
(二)权力缺乏制约 | 第13-14页 |
二、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立法的价值追求 | 第14-16页 |
(一)保障人权 | 第14-15页 |
(二)保障公共安全 | 第15-16页 |
三、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确立的进步意义 | 第16-19页 |
(一)填补程序立法空白 | 第16页 |
(二)将强制医疗程序司法化 | 第16-17页 |
(三)强制医疗程序初具雏形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立法的局限性 | 第19-27页 |
一、强制医疗程序适用对象规制不合理 | 第19-20页 |
(一)适用对象范围规定狭窄 | 第19页 |
(二)适用对象的“危险性”规定宽泛 | 第19-20页 |
二、精神病人司法医学鉴定程序不完善 | 第20-22页 |
(一)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 | 第20页 |
(二)没有系统的鉴定机构体系 | 第20-21页 |
(三)鉴定启动主体权利不对等 | 第21页 |
(四)质证程序亟待建立 | 第21-22页 |
三、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规定不具体 | 第22-23页 |
(一)保护地点不透明 | 第22页 |
(二)保护期限未规定 | 第22-23页 |
(三)刑期折抵未明确 | 第23页 |
四、审理程序流于形式化 | 第23-24页 |
(一)强制医疗程序的非诉性 | 第23页 |
(二)法庭审理的虚化性 | 第23-24页 |
五、执行程序存在诸多问题 | 第24-25页 |
(一)执行机构缺乏规制 | 第24页 |
(二)执行经费的来源没有规定 | 第24-25页 |
(三)执行有关期限没有明确 | 第25页 |
六、检察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细化 | 第25-27页 |
(一)对强制医疗决定监督的规制不健全 | 第25-26页 |
(二)对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规制具有滞后性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完善构想 | 第27-42页 |
一、适用对象范围的扩大与条件的限制 | 第27-29页 |
(一)扩大强制医疗程序适用对象范围 | 第27-28页 |
(二)对“危险性”条件作限制性解释 | 第28-29页 |
二、鉴定程序的完善 | 第29-33页 |
(一)统一精神病司法鉴定标准 | 第30页 |
(二)规范精神司法鉴定主体准入标准 | 第30-31页 |
(三)完善精神鉴定的启动机制 | 第31-32页 |
(四)建立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 | 第32-33页 |
三、临时性保护性措施的规制 | 第33-35页 |
(一)建立专门的保护场所 | 第33-34页 |
(二)明确保护时限 | 第34-35页 |
(三)明确刑期折抵问题 | 第35页 |
四、审理程序的诉讼化完善 | 第35-36页 |
(一)提前法律援助的介入时间 | 第35-36页 |
(二)适当引入庭前会议机制 | 第36页 |
(三)确立公开审理的原则 | 第36页 |
五、执行程序的完善 | 第36-38页 |
(一)确立多元化的执行机构 | 第36-37页 |
(二)通过立法建立治疗费用保障机制 | 第37页 |
(三)明确定期诊断评估期限 | 第37-38页 |
六、检察监督制度的明确 | 第38-42页 |
(一)明确检察监督的对象 | 第38页 |
(二)明确检察监督的内容 | 第38-40页 |
(三)明确检察监督的方式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