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团结镇景观格局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相关基础研究 | 第14-24页 |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景观 | 第14页 |
·城镇景观 | 第14-15页 |
·景观格局 | 第15-16页 |
·GIS | 第16-17页 |
·Fragstats | 第17页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0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7-18页 |
·城镇化理论 | 第18-19页 |
·小城镇生态功能区划理论 | 第19-20页 |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 第20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20-23页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国内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团结镇区域概况及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城镇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区域位置 | 第24页 |
·城镇历史 | 第24-25页 |
·经济发展 | 第25-26页 |
·产业结构 | 第26页 |
·自然环境现状 | 第26-28页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气候气象 | 第26-27页 |
·水文条件 | 第27页 |
·资源现状 | 第27-28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28-34页 |
·城镇建设现状 | 第28-31页 |
·空气质量现状 | 第31页 |
·水环境质量现状 | 第31-33页 |
·城镇污染现状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团结镇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 第35-52页 |
·景观格局计算基础 | 第35-38页 |
·研究数据和资料来源 | 第35页 |
·景观分类 | 第35页 |
·景观斑块数据库的建立 | 第35-36页 |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和处理 | 第36-38页 |
·景观格局整体分析 | 第38-47页 |
·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景观异质性分析 | 第40-42页 |
·景观分形分析 | 第42-43页 |
·景观廊道模拟分析 | 第43-47页 |
·景观格局结果评价 | 第47页 |
·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斑块问题 | 第48-49页 |
·廊道问题 | 第49页 |
·基质问题 | 第49-50页 |
·景观格局特征的成因分析 | 第50-51页 |
·景观要素功能属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人类作用方式和强度的影响 | 第51页 |
·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团结镇景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 第52-78页 |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52-60页 |
·地形地貌敏感性评价 | 第53-54页 |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 第54-58页 |
·生境敏感性评价 | 第58-59页 |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 第59-60页 |
·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60-65页 |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60-61页 |
·单因子评价 | 第61-64页 |
·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团结镇总体规划布局和功能设计 | 第65-69页 |
·用地布局结构 | 第65-66页 |
·绿地系统格局 | 第66-68页 |
·道路系统格局 | 第68页 |
·规划用地布局缺陷分析 | 第68-69页 |
·团结镇生态功能分区 | 第69-71页 |
·生态分区 | 第69页 |
·生态功能区划 | 第69-70页 |
·团结镇景观生态功能问题分析 | 第70-71页 |
·团结镇景观生态功能分区优化对策 | 第71-73页 |
·农业生产建设生态功能区优化 | 第71页 |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优化 | 第71-72页 |
·城镇居住建设生态功能区优化 | 第72页 |
·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功能区优化 | 第72页 |
·阿什河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优化 | 第72-73页 |
·景观空间结构优化设计 | 第73-77页 |
·斑块优化 | 第73-74页 |
·廊道优化 | 第74-76页 |
·基质优化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