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现状研究与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适应性现状研究 | 第11-14页 |
·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滨水敏感区开发与控制的现状分析与理论实践借鉴 | 第17-27页 |
·相关概念划分方法与界定 | 第17-22页 |
·滨水敏感区 | 第17-19页 |
·适应性 | 第19-20页 |
·开发控制 | 第20页 |
·滨水敏感区评价与保护 | 第20-22页 |
·实践借鉴与理论研究 | 第22-25页 |
·实践借鉴 | 第22-24页 |
·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开发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布局整体性不足 | 第25页 |
·亲水性与共享性不足 | 第25-26页 |
·历史文化传承不够 | 第26页 |
·开发与控制力度不够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城市滨水敏感区的适应性开发 | 第27-35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开发理念 | 第27-28页 |
·反规划理念 | 第27页 |
·景观安全格局理念 | 第27-28页 |
·景观再生理念 | 第28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适应性开发模式 | 第28-30页 |
·多层次复合模式 | 第28页 |
·目标渐进模式 | 第28-29页 |
·土地使用分区模式 | 第29-30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开发的原则与影响分析 | 第30-32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开发的原则 | 第30-31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开发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的适应性开发策略 | 第32-34页 |
·滨水敏感区的保护和调控 | 第32-33页 |
·功能并存的土地利用 | 第33页 |
·开放空间及界面体系 | 第33页 |
·城市面貌与人文活动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城市滨水敏感区的适应性控制 | 第35-50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适应性控制方式 | 第35-37页 |
·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 | 第35页 |
·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 | 第35页 |
·图则标定的控制方式 | 第35-36页 |
·城市设计引导控制方式 | 第36-37页 |
·适应性控制引导体系的构建 | 第37-42页 |
·土地使用控制 | 第37页 |
·环境容量控制 | 第37-39页 |
·建筑建造控制 | 第39-40页 |
·配套设施控制 | 第40页 |
·行为活动控制 | 第40-41页 |
·城市设计引导I | 第41-42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适应性控制要点 | 第42-46页 |
·气候和生态环境适应性 | 第43-44页 |
·建筑建造适应性 | 第44页 |
·公共空间适应性 | 第44-45页 |
·交通体系适应性 | 第45-46页 |
·城市滨水敏感区适应性控制策略 | 第46-48页 |
·土地生态功能区划与调控 | 第46-47页 |
·滨水空间发展框架构建 | 第47-48页 |
·用地性质的调整 | 第48页 |
·空间改造整治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案例研究——吉林岔路河滨水敏感区适应性开发与控制 | 第50-67页 |
·岔路河滨水敏感区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50-54页 |
·发展背景 | 第50-51页 |
·规划目标定位与意义 | 第51-52页 |
·岔路河滨水敏感区界定 | 第52-53页 |
·发展制约条件 | 第53页 |
·现状问题分析 | 第53-54页 |
·岔路河滨水敏感区的适应性开发 | 第54-58页 |
·发展方向 | 第54-55页 |
·适应性开发原则 | 第55页 |
·适应性开发模式 | 第55-57页 |
·适应性开发策略 | 第57-58页 |
·开发实施措施的适应性保障 | 第58页 |
·岔路河滨水敏感区的适应性控制 | 第58-66页 |
·适应性控制方式 | 第58-59页 |
·控制引导体系要素构建 | 第59-63页 |
·适应性控制要点 | 第63-65页 |
·适应性控制策略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