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王西麟的生活经历及其音乐创作 | 第12-15页 |
| 一 生活经历 | 第12-13页 |
| 二 主要音乐作品创作(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王西麟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技法分析 | 第15-52页 |
| 一 旋律进行 | 第15-25页 |
| (一) 民族语言型旋律 | 第15-18页 |
| (二) 长呼吸型旋律 | 第18-21页 |
| (三) 动机衍生型旋律 | 第21-24页 |
| (四) 序列型旋律 | 第24页 |
| (五) 意境“点描”型旋律 | 第24-25页 |
| 二 节奏特点 | 第25-33页 |
| (一) 随机型交错节奏 | 第26-27页 |
| 1、横向随机型交错节奏 | 第26页 |
| 2、纵向随机型交错节奏 | 第26-27页 |
| (二) 均分型密集节奏 | 第27-29页 |
| 1、横向均分型密集节奏 | 第27-28页 |
| 2、纵向均分型密集节奏 | 第28-29页 |
| (三) 长时值型静态节奏 | 第29-31页 |
| 1、多声部长时值型静态节奏 | 第29-30页 |
| 2、单声部长时值型静态节奏 | 第30-31页 |
| (四) 微分型渐变节奏 | 第31-33页 |
| 1、横向微分型渐变节奏 | 第31-32页 |
| 2、纵向微分型渐变节奏 | 第32-33页 |
| 三 复调技法 | 第33-37页 |
| (一) 支声复调 | 第33页 |
| (二) 模仿复调 | 第33-34页 |
| (三) 对比复调 | 第34-36页 |
| (四) 微复调 | 第36-37页 |
| (五) 复调音乐表现形式 | 第37页 |
| 四 音块使用 | 第37-42页 |
| (一) 有控制偶然近似值型音块 | 第38-39页 |
| (二) 音集叠置型音块 | 第39-41页 |
| (三) 乐器化型音块 | 第41-42页 |
| 五 高潮构建 | 第42-45页 |
| (一) 《太古秧歌交响组曲》(op.55)第四乐章高潮构建 | 第42-44页 |
| (二) 《钢琴协奏曲》(op.56)第三乐章高潮构建 | 第44-45页 |
| 六 配器手法 | 第45-52页 |
| (一) 音色的对比与统一 | 第46-47页 |
| 1、单一音色与统一音色 | 第46页 |
| 2、对比音色与混合音色 | 第46-47页 |
| (二) 乐器色彩的拓展 | 第47页 |
| (三) 音响色彩的叠加 | 第47-49页 |
| 1、线状音响色彩的叠加 | 第48页 |
| 2、块状音响色彩的叠加 | 第48-49页 |
| (四) 音响色彩的转换 | 第49-52页 |
| 1、以点为单位的音响色彩转换 | 第49-50页 |
| 2、以片段为单位的音响色彩转换 | 第50页 |
| 3、以色块为单位的音响色彩转换 | 第50-52页 |
| 第三章 王西麟现代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思维分析 | 第52-57页 |
| 一 交响性创作思维 | 第52-54页 |
| (一) 交响性的内涵与来源 | 第52-53页 |
| (二) 交响性创作思维的运用 | 第53-54页 |
| 二 民族情感创作思维 | 第54-55页 |
| (一) 关于民族情感 | 第54-55页 |
| (二) 民族情感创作思维的运用 | 第55页 |
| 三 简约创作思维 | 第55-57页 |
| (一) 简约思维的内涵与来源 | 第55-56页 |
| (二) 简约创作思维的运用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王西麟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特征 | 第57-59页 |
| 一 简约与复杂相结合 | 第57页 |
| 二 积累与创新相结合 | 第57-58页 |
| 三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 第58-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获奖情况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