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概述 | 第15-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5-18页 |
一、 责任、责任教育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 第16-17页 |
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概念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一、 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 | 第18-19页 |
二、 马克思关于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学说 | 第19页 |
第三节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意义 | 第19-22页 |
一、 当代大学生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自我诉求 | 第19-20页 |
二、 当代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的必然要求 | 第20页 |
三、 当代大学生引领社会正能量的现实体现 | 第20-21页 |
四、 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驱动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 第23-25页 |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 | 第23-24页 |
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现状分析 | 第25-29页 |
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5-26页 |
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二)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四)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一、 学校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不足 | 第29-30页 |
二、 社会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影响很大 | 第30-31页 |
三、 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忽视 | 第31页 |
四、 大学生自身对社会责任感教育认知程度不够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措施 | 第32-48页 |
第一节 国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经验与启示 | 第32-34页 |
一、 国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经验 | 第32-33页 |
二、 国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启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形成完善的学习、评价和监督体系 | 第34-40页 |
一、 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 | 第34-37页 |
二、 改革教育方式方法 | 第37-38页 |
三、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 第38-39页 |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39-40页 |
五、 建立健全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评价监督激励机制 | 第40页 |
第三节 拓展社会教育功能,营造积极社会氛围 | 第40-42页 |
一、 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 | 第40-42页 |
二、 净化大众传媒教育 | 第42页 |
第四节 重视家庭教育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 第42-45页 |
一、 拓展家庭教育内容 | 第43页 |
二、 家长注重言传身教 | 第43-44页 |
三、 启动家庭教育传承计划 | 第44-45页 |
第五节 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公民责任意识 | 第45-46页 |
一、 明确自身责任意识 | 第45页 |
二、 加强道德修养 | 第45-46页 |
三、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感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