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周代“六诗”与中国早期诗歌艺术形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34页
 一 选题意义第10-12页
 二 研究综述第12-30页
  1 《周礼》与周代礼乐文化研究现状第12-17页
  2 周代“六诗”研究的众说纷纭第17-30页
 三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第30-34页
第一章 上古诗歌艺术溯源与“诗”之滥觞第34-59页
 第一节 诗歌艺术起源及“诗”字本义第34-45页
 第二节 早期诗歌艺术形态及发展演变第45-59页
第二章 夏商巫祭仪式乐舞与“六诗”之根植第59-96页
 第一节 风诗与原始巫术乐歌第59-68页
 第二节 赋诗与原始祭仪乐歌第68-71页
 第三节 比诗、兴诗与原始图腾乐舞第71-82页
 第四节 雅诗与夏代祭仪乐舞第82-87页
 第五节 颂诗与宗庙祭仪乐舞第87-96页
第三章 早期王官文化制度与“六诗”之衍生第96-118页
 第一节 古学出于王官第96-101页
 第二节 巫瞽文化与“六诗”第101-110页
 第三节 纳言听政与“六诗”第110-118页
第四章 西周初中期的制礼作乐与“六诗”之建构第118-157页
 第一节 周公“制礼作乐”与周初仪式乐歌第118-139页
 第二节 成王、康王时代的仪式雅颂诗第139-148页
 第三节 宣王中兴与仪式乐歌之演变第148-157页
第五章 西周礼乐教育制度与“六诗”之传播第157-200页
 第一节 周代“六诗”之演述形态第157-174页
 第二节 周代音乐机构和乐官制度第174-183页
 第三节 西周乐舞、乐语之教第183-192页
 第四节 乐德与诗之“义教”第192-200页
第六章 春秋王官下移而“六诗”衰第200-222页
 第一节 春秋仪式乐歌的延续第200-208页
 第二节 从春秋赋诗之风看“诗乐分途”第208-213页
 第三节“义”之扩展---引诗言义第213-215页
 第四节 王官失业而乐衰第215-222页
余论第222-233页
 一 从“六诗”到“六义”第222-227页
 二 “六诗”研究对后代的影响第227-231页
 三 “六诗”研究的当代意义第231-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43页
致谢第243-244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叙事中的评论干预研究
下一篇:不确定性容忍度对决策偏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