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核电厂(核电站)论文

核电站景观设计研究--以红沿河核电站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选题背景第10-11页
     ·能源的巨大需求与清洁生产的必然第10页
     ·核电站场所的特殊性第10-11页
     ·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核电站场所潜在危险性第11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14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12-13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13-14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14页
   ·课题研究方法第14-16页
     ·查阅文献资料第15页
     ·系统综合分析法第15页
     ·图表分析法第15页
     ·场地实践研究法第15页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第15-16页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核电站景观设计理论基础第17-24页
   ·规划学理论第17-18页
     ·核电站用地性质第17页
     ·核电站选址原则第17-18页
   ·工业景观理论第18-21页
     ·工业景观的描述第18页
     ·工业景观的特点第18-19页
     ·工业景观的作用第19-21页
   ·生态安全理论第21-22页
     ·生态安全的概念第21页
     ·生态安全的本质第21页
     ·生态安全的标准第21-22页
   ·生态恢复理论第22-23页
     ·生态恢复的概念第22页
     ·生态恢复的原理第22页
     ·生态恢复的方法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核电站景观设计概述第24-30页
   ·核电站选址要求第24页
   ·核电站景观的特点第24-25页
     ·功能结构紧凑性第24页
     ·潜在危险性第24-25页
     ·清洁能源及封闭性第25页
     ·建设规模大、周期长第25页
   ·核电站景观要素分析第25-28页
     ·景观空间构成第25-27页
     ·交通空间构成第27-28页
     ·自然景观元素第28页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四章 红沿河核电站景观设计研究第30-42页
   ·红沿河核电站项目概况第30-31页
     ·项目背景第30页
     ·基址环境条件分析第30-31页
   ·红沿河核电站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第31-33页
   ·红沿河核电站厂前区景观设计研究第33-35页
     ·厂前区广场第33-34页
     ·厂前区出入口第34-35页
   ·红沿河核电站室外公共活动区景观设计研究第35-37页
     ·冷却塔周边的环境景观第35-36页
     ·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第36页
     ·建筑附属区域环境景观第36-37页
     ·公共活动场所环境景观第37页
   ·红沿河核电站生活服务区景观设计研究第37-41页
     ·生活服务区对比一般住区第38页
     ·生活服务区户外交往行为第38-40页
     ·生活服务区室外交往空间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核电站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第42-51页
   ·核电站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尺度感的悬殊第42-43页
     ·行业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第43页
     ·心理情感的模糊第43-44页
   ·核电站景观设计的原则第44-45页
     ·整体性原则第44页
     ·以人为本原则第44页
     ·经济性原则第44页
     ·生态性原则第44页
     ·科技性原则第44-45页
   ·核电站景观设计方法第45-50页
     ·核电站景观空间总体布局第45-46页
     ·核电站景观防灾设计第46-48页
     ·核电站景观植物设计第48页
     ·核电站景观专项设计第48-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附:作品册第5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室外引道及入口形态关系研究
下一篇:德州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长河风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