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生存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 第10页 |
·德州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的实践的需求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德州市城市环境的改善,促进园林城市的建设 | 第11页 |
·探究内陆城市建设过程中滨水景观设计的方法 | 第11-12页 |
·国内外城市滨水景观发展历程与实例分析 | 第12-16页 |
·国外城市滨水景观发展历程与实例分析 | 第12-14页 |
·国内城市滨水景观发展历程与实例分析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德州市滨水景观概况 | 第16-32页 |
·德州市概况 | 第16-18页 |
·历史上的德州 | 第16-17页 |
·地理位置与区位交通 | 第17-18页 |
·德州市河流水系特点 | 第18-26页 |
·德州市水文特征 | 第18-20页 |
·流径城区的水系类型 | 第20-21页 |
·河流分级 | 第21-24页 |
·河流分布 | 第24页 |
·河流的功能 | 第24-26页 |
·河流面积 | 第26页 |
·德州市城市规划 | 第26-30页 |
·城市规划 | 第26-28页 |
·绿地系统规划 | 第28-29页 |
·城市水系规划 | 第29-30页 |
·德州市滨水景观概况 | 第30-32页 |
·德州市滨水景观存在的优势 | 第30-31页 |
·德州市滨水景观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长河风景区滨水景观设计 | 第32-41页 |
·德州市风景区布局结构 | 第32-34页 |
·德州市风景区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长河风景区区位特征 | 第33-34页 |
·长河风景区概况 | 第34-39页 |
·景区用地类型 | 第34页 |
·景区水系归属 | 第34-35页 |
·景区周边交通分析 | 第35页 |
·景观植物景观分析 | 第35-36页 |
·景区滨水空间线性景观分析 | 第36-39页 |
·风景区规划设计 | 第39-41页 |
·总体定位、发展目标 | 第39页 |
·设计理念 | 第39页 |
·长河风景区的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 | 第39页 |
·水域规划设计 | 第39-40页 |
·景区植物景观设计 | 第40页 |
·建筑小品规划设计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德州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第41-52页 |
·德州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第41-43页 |
·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 第41页 |
·多目标统筹兼顾原则 | 第41页 |
·空间利用原则 | 第41-42页 |
·自然性与生态性相融合原则 | 第42页 |
·亲水性原则 | 第42页 |
·城市文脉延续原则 | 第42-43页 |
·德州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理念 | 第43-45页 |
·整体上不同级别河流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 第43-44页 |
·布局上不同结构河流的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 第44-45页 |
·德州市滨水景观的解决对策 | 第45-46页 |
·利用城市现有滨水景观资源对城区水系进行合理的保护与规划 | 第45页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滨水空间系统规划相结合 | 第45页 |
·改善城市水质,加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 | 第45页 |
·利用城市地域传统文化与乡土植物营造独特景观 | 第45-46页 |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以城市规划学科为基础 | 第46页 |
·提升城市滨水景观的亲水性,避免河道建设渠化 | 第46页 |
·完善景区管理体制,制定相关法规和监管机制 | 第46页 |
·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交流,调动公众参与滨水景观建设的积极性 | 第46页 |
·德州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 第46-52页 |
·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确定 | 第46-47页 |
·水区景观空间与结构规划 | 第47-48页 |
·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 第48-49页 |
·滨水区竖向规划设计 | 第49页 |
·滨水区驳岸设计 | 第49-50页 |
·滨水区与城市的关系 | 第50页 |
·植物绿化规划设计 | 第50-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作品册 | 第57-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