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室外引道及入口形态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建筑的意义 | 第9页 |
·不安全的外环境 | 第9-10页 |
·形成建筑 | 第10页 |
·本文的目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形态学与环境艺术 | 第11-18页 |
·形式、形状、形态之关系 | 第11-14页 |
·形式、形状、形态的概念 | 第11-12页 |
·形式两大属性之间的关系 | 第12-14页 |
·形式的属性 | 第12页 |
·形式的相关属性 | 第12-13页 |
·形式各属性之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 第14页 |
·环境艺术的基本原则 | 第14-16页 |
·学用于环境艺术研究 | 第16-18页 |
第三章 通向建筑的室外引道 | 第18-26页 |
·建筑入口引道的概念 | 第18页 |
·建筑入口引道形式分类 | 第18-19页 |
·案例分析 | 第19-21页 |
·建筑室外引道是环境组织的重要环节 | 第21-23页 |
·建筑物入口引道特点 | 第23页 |
·入口引道案例分析 | 第23-26页 |
第四章 建筑物入口 | 第26-41页 |
·建筑入口的产生 | 第26-29页 |
·垂直面 | 第26页 |
·强调空间连续性入口 | 第26-27页 |
·空间之间的不连续性入口 | 第27页 |
·不同空间入口的产生 | 第27-28页 |
·建筑入口的位置 | 第28-29页 |
·建筑入口形式 | 第29-41页 |
·象征性入口 | 第29-31页 |
·多层次入口 | 第31-32页 |
·沟通性入口 | 第32-33页 |
·入口与材料及风格 | 第33-36页 |
·标识存在的入口 | 第36-37页 |
·过渡性入口 | 第37-41页 |
第五章 从形态学角度对室外引道及入口关系的分析 | 第41-50页 |
·屹立于大地的建筑 | 第41-42页 |
·建筑形态由远而近的视觉运动特征 | 第42-43页 |
·室外引道及入口关系类型案例分析 | 第43-50页 |
·引道后为远处入口 | 第43-44页 |
·带动群体建筑布局的道路 | 第44-45页 |
·包围式引道 | 第45-46页 |
·沟通天地与周围环境 | 第46-47页 |
·沟通入口引道分流 | 第47页 |
·入口引道与建筑立面 | 第47-48页 |
·象征性入口及引道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 作品册 | 第5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