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花生生产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花生晚斑病及其抗性遗传改良 | 第12-15页 |
·花生晚斑病病原及其危害特点 | 第12页 |
·花生晚斑病抗性遗传 | 第12-13页 |
·花生晚斑病抗性育种 | 第13-15页 |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及其在花生上的应用 | 第15-17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在花生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分子标记及其在花生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7-22页 |
·主要的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在花生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QTL定位及其在花生上的应用 | 第22-25页 |
·QTL定位原理 | 第22页 |
·常用的作图群体 | 第22-23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23页 |
·花生QTL定位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数字基因表达谱(DGE) | 第25-28页 |
·DGE概述 | 第25页 |
·DGE技术原理及路线 | 第25-26页 |
·DGE的特点 | 第26页 |
·DGE应用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1页 |
第2章 花生晚斑病抗性表型遗传分析 | 第31-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性状调查方法 | 第31-32页 |
·遗传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XA-RIL群体及其双亲晚斑病田间抗性 | 第33-34页 |
·晚斑病抗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XA-RIL群体晚斑病抗性与主要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花生晚斑病抗性的遗传效应 | 第38-39页 |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 | 第39页 |
·花生晚斑病抗性遗传改良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第3章 花生晚斑病抗性QTL定位 | 第41-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SSR分析 | 第41-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2-47页 |
·花生晚斑病抗性QTL定位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53页 |
·关于花生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7-48页 |
·关于花生晚斑病抗性QTL定位 | 第48-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第4章 花生晚斑病抗性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55-7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72页 |
·RNA提取 | 第60-61页 |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 第61-67页 |
·DGE分析 | 第67-72页 |
·讨论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目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