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 ·国内外关于凋落物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凋落物的分解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24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24-27页 |
| ·内源氮和外源氮在分解中的作用 | 第24-26页 |
| ·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7-29页 |
| ·凋落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28页 |
| ·凋落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凋落物与土壤有机质 | 第29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设计 | 第32-3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2页 |
| ·实验设计 | 第32-38页 |
| ·样地布设 | 第32-33页 |
| ·模拟氮沉降处理 | 第33-34页 |
| ·年凋落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 ·凋落物的收集与处理 | 第35页 |
| ·地上凋落物的收集 | 第35页 |
| ·地下凋落物的收集 | 第35页 |
| ·凋落物混合分解比例的确定 | 第35页 |
| ·凋落物分解试验 | 第35-36页 |
| ·样品测定方法 | 第36-38页 |
| ·凋落物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36页 |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36-37页 |
|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模拟氮沉降对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 第38-59页 |
| ·引言 | 第38-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9页 |
|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3页 |
| ·模拟氮沉降对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质量损失的影响 | 第40-47页 |
| ·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干质量残留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第40-45页 |
| ·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模型 | 第45-46页 |
| ·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的半衰期和周转期 | 第46-47页 |
| ·凋落物的质量指标 | 第47-53页 |
| ·凋落物分解基质初始质量 | 第47-48页 |
| ·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相关关系 | 第48-53页 |
| ·讨论 | 第53-57页 |
| ·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53-55页 |
| ·氮沉降对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模拟氮沉降对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 | 第59-81页 |
| ·引言 | 第59-6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60页 |
| ·实验设计 | 第60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78页 |
| ·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浓度变化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 | 第61-69页 |
| ·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 | 第69-75页 |
| ·林草复合模式凋落物养分释放量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第75-78页 |
| ·讨论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模拟氮沉降对台湾桤木林草复合模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1-93页 |
| ·引言 | 第81-8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 ·试验设计 | 第82页 |
|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82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82-8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3-86页 |
| ·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 第86页 |
| ·凋落物分解和模拟氮沉降对林草复合模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6-88页 |
| ·讨论 | 第88-92页 |
| ·台湾桤木林草复合模式土壤酶活性特征 | 第88-89页 |
| ·模拟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9-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模拟氮沉降对台湾桤木林草复合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影响 | 第93-104页 |
| ·引言 | 第93-9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4页 |
| ·试验设计 | 第94页 |
| ·土壤有机碳、氮、磷的测定 | 第94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9页 |
| ·模拟氮沉降对台湾桤木林草复合模式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94-95页 |
| ·模拟氮沉降对台湾桤木林草复合模式土壤氮的影响 | 第95-97页 |
| ·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 第95-96页 |
| ·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 第96页 |
| ·对土壤C/N的影响 | 第96-97页 |
| ·氮沉降对台湾桤木林土壤磷的影响 | 第97-98页 |
| ·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 第97-98页 |
| ·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第98页 |
| ·凋落物分解和模拟氮沉降对林草复合模式土壤有机碳、氮、磷的影响 | 第98-99页 |
| ·讨论 | 第99-103页 |
| ·氮沉降对台湾桤木林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影响 | 第99-102页 |
| ·氮沉降对台湾桤木退耕林土壤C/N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 ·结论 | 第104-105页 |
| ·本研究特色 | 第105页 |
| ·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2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完成倩况 | 第129-130页 |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