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附表清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6-1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9-28页 |
·“异形词”其名 | 第19-20页 |
·异形词的定义 | 第20-24页 |
·异形词的分类 | 第24-25页 |
·异形词的形成原因 | 第25-27页 |
·异形词的规范原则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价值 | 第28-30页 |
·研究范围 | 第28页 |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第28-29页 |
·研究价值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本文对异形词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 第30-45页 |
第一节 异形词的界定 | 第30-36页 |
·异形词的定义 | 第30-31页 |
·异形词与同音近义词、“同物异名”和同素异序词的区别 | 第31-36页 |
第二节 本文对异形词的成因分析 | 第36-45页 |
·纯表音词的异形词成因 | 第36-37页 |
·现代汉语复合异形词的成因 | 第37-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几组现代汉语异形词的历时考察 | 第45-185页 |
第一节 由“辨”与“辩”构成的分化字异形词 | 第45-94页 |
·“辨”与“辩” | 第45-48页 |
·“辨白”与“辩白” | 第48-62页 |
·“分辨”与“分辩” | 第62-69页 |
·“辨别”与“辩别” | 第69-74页 |
·“辨驳”与“辩驳” | 第74-82页 |
·“辨论”与“辩论” | 第82-93页 |
·“辨”与“辩”字组异形词总结 | 第93-94页 |
第二节 由“与(舆)”、“予”构成的并列字异形词 | 第94-105页 |
·“与(舆)”、“予” | 第94页 |
·“给舆(与)”和“给予” | 第94-99页 |
·“赐舆(与)”和“赐予” | 第99-105页 |
第三节 由“联”、“连”构成的相近义素异形词 | 第105-130页 |
·“联”与“连” | 第105-106页 |
·“联接”与“连接” | 第106-113页 |
·“联结”与“连结” | 第113-123页 |
·“连接/联接”与“连结/联结” | 第123-128页 |
·“联”与“连”的分工 | 第128-130页 |
第四节 由“辞”、“词”构成的会同异形词 | 第130-149页 |
·“辞”与“词” | 第130-131页 |
·“言辞”与“言词” | 第131-136页 |
·“文辞”与“文词” | 第136-141页 |
·“言ci”与“文ci” | 第141-142页 |
·“辞”、“词”混用严重 | 第142-149页 |
第五节 “与(舆)”、“预”、“豫”构成的通假字异形词 | 第149-168页 |
·“与(舆)”、“预”、“豫” | 第149-150页 |
·“参yu” | 第150-158页 |
·“干yu” | 第158-168页 |
第六节 “梅雨-霉雨”、“倒霉-倒楣”等不同理据的异形词 | 第168-176页 |
·“梅”、“霉”与“楣” | 第168页 |
·“梅雨”与“霉雨” | 第168-171页 |
·“倒霉”与“倒楣” | 第171-176页 |
第七节 异形词的历史演变趋势 | 第176-185页 |
·“辨/辩”异形词的演变趋势 | 第176-178页 |
·“与/予”异形词的演变趋势 | 第178页 |
·“联/连”异形词的演变趋势 | 第178-179页 |
·“辞/词”异形词的演变趋势 | 第179-181页 |
·“与/预/豫”异形词的演变趋势 | 第181-182页 |
·“mei雨”“倒mei”异形词的演变趋势 | 第182-183页 |
·不同成因的异形词的演变趋势对规范的启示 | 第183-185页 |
第四章 海峡两岸现代汉语异形词的共时比较 | 第185-211页 |
第一节 两岸权威词典对异形词的处理情况 | 第185-203页 |
·两部词典的性质概说 | 第185-186页 |
·两部词典对异形词的处理差异 | 第186-202页 |
·小结 | 第202-203页 |
第二节 实际语料中的两岸异·形词比较 | 第203-211页 |
·两岸词典对异形词的处理基本符合词频 | 第203-204页 |
·两岸异形词实际词频比较 | 第204-207页 |
·台湾独有的异体字异形词 | 第207-21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211-213页 |
附录A 405组异形词表 | 第213-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2页 |
致谢 | 第242-243页 |
个人简历 | 第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