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相关概念的研究 | 第11-12页 |
2、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依据的研究 | 第12-14页 |
3、对搞好实践教学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中的重要地位的研究 | 第14页 |
4、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 | 第14页 |
5、对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目标模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研究框架 | 第16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2、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学理分析 | 第18-31页 |
(一)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概述 | 第18-21页 |
2、实效性 | 第21-22页 |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 第22页 |
4、实践教学 | 第22页 |
(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依据 | 第22-31页 |
1、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 第22-24页 |
2、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 | 第24-26页 |
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6-31页 |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的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一)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取得的实际效果 | 第31-32页 |
(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 | 第32-35页 |
1、学生和教师对德育课的满意度低 | 第32-33页 |
2、德育课课程内容体系和教材不适应中职学生的层次特点 | 第33-34页 |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方式实施困难 | 第34-35页 |
(三)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1、德育课的地位在中等职业学校未得到应有重视 | 第35-36页 |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环节未得到应有重视 | 第36页 |
3、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 第36-39页 |
三、建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目标模式 | 第39-41页 |
1、要正确处理德育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 第39页 |
2、要建立增强德育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良性运行机制 | 第39-40页 |
3、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 | 第40-41页 |
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分析——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实践教学为例 | 第41-52页 |
(一) 实践教学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中的重要地位 | 第41-45页 |
1、实践教学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 第41-42页 |
2、搞好实践教学是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检验标准 | 第42-44页 |
3、夯实实践教学是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证 | 第44-45页 |
(二) 搞好课堂实践教学 | 第45-47页 |
1、案例分析 | 第45页 |
2、课堂讨论 | 第45-46页 |
3、演讲会 | 第46页 |
4、辩论会 | 第46页 |
5、模拟教学 | 第46-47页 |
(三) 重视校园实践教学 | 第47-49页 |
1、组织课外学习小组 | 第47-48页 |
2、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 第48-49页 |
3、推进社团活动 | 第49页 |
4、建设校园文化 | 第49页 |
(四)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 第49-52页 |
1、组织参观考察 | 第49-50页 |
2、开展志愿服务 | 第50页 |
3、进行社会调查 | 第50-51页 |
4、重视工学交替 | 第51页 |
5、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