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高僧《四书》诠释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2页 |
一、基本概念说明 | 第11-16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四、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晚明高僧《四书》诠释文献结构考察 | 第22-64页 |
第一节 晚明儒家《四书》诠释文献结构考察 | 第23-37页 |
一、朱熹《四书》诠释文献回顾 | 第23-25页 |
二、《四书大全》及阳明《四书》文献略述 | 第25-29页 |
三、晚明儒家《四书》诠释文献分析 | 第29-37页 |
第二节 晚明高僧文化观及文化活动概述 | 第37-52页 |
一、五乘教法的宗教观 | 第37-43页 |
二、对儒家文化之认同 | 第43-48页 |
三、文字教化文献整理 | 第48-52页 |
第三节 晚明高僧《四书》诠释文献考察 | 第52-63页 |
一、晚明高僧《四书》诠释文献介绍 | 第53-55页 |
二、晚明高僧《四书》诠释的多样性 | 第55-60页 |
三、晚明高僧《四书》诠释文献分类 | 第60-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二章 晚明高僧《大学》诠释解读 | 第64-97页 |
第一节 憨山德清《大学纲目决疑》解读 | 第64-75页 |
一、《大学纲目决疑》写作时间考辨 | 第64-66页 |
二、德清《大学纲目决疑》结构分析 | 第66-69页 |
三、德清《大学纲目决疑》解析 | 第69-75页 |
第二节 吹万广真《一贯别传》之《大学》解读 | 第75-81页 |
一、《一贯别传》解题 | 第75-76页 |
二、《一贯别传》之《大学》结构分析 | 第76-78页 |
三、《一贯别传》之《大学》诠释特点 | 第78-81页 |
第三节 觉浪道盛《学庸宗旨》之《大学宗旨》解读 | 第81-87页 |
一、道盛儒佛会通思想概述 | 第81-83页 |
二、《大学宗旨》结构分析 | 第83-85页 |
三、《大学宗旨》诠释重点 | 第85-87页 |
第四节 今释澹归《书义》之《大学》解读 | 第87-95页 |
一、《书义》作者及写作因缘 | 第87-89页 |
二、《书义》之《大学》结构分析 | 第89页 |
三、《书义》之《大学》义理诠释 | 第89-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三章 晚明高僧《中庸》诠释解读 | 第97-142页 |
第一节 云栖祩宏《中庸》片论 | 第98-102页 |
第二节 憨山德清《中庸直指》解读 | 第102-114页 |
一、写作缘由辨 | 第102-103页 |
二、憨山《中庸直指》结构分析 | 第103-106页 |
三、憨山《中庸直指》要点解析 | 第106-114页 |
第三节 颛愚观衡《中庸说白》解读 | 第114-121页 |
一、颛愚观衡的儒佛观 | 第114-116页 |
二、《中庸说白》序言与结构分析 | 第116-118页 |
三、《中庸说白》要点解析 | 第118-121页 |
第四节 吹万广真《一贯别传》之《中庸》读解 | 第121-125页 |
一、广真《中庸》诠释文本结构 | 第121页 |
二、广真《中庸》诠释解析 | 第121-125页 |
第五节 道盛《中庸》诠释读解 | 第125-131页 |
一、《中庸宗旨》诠释解析 | 第125-128页 |
二、《皈戒说》中的《中庸》思想 | 第128-130页 |
三、道盛《学庸宗旨》余论 | 第130-131页 |
第六节 澹归《书义》之《中庸》解读 | 第131-140页 |
一、澹归《中庸》诠解概况 | 第131-132页 |
二、澹归《中庸》诠解要点解析 | 第132-140页 |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四章 晚明高僧《论语》诠释解读 | 第142-167页 |
第一节 吹万广真《一贯别传》之《论语》解 | 第144-149页 |
一、广真《论语》诠释文本概述 | 第144-146页 |
二、广真《论语》诠释文本的特点 | 第146-149页 |
第二节 道盛《天界纪闻》之《论语》解读 | 第149-157页 |
一、《天界纪闻》之《论语》概况 | 第149-151页 |
二、道盛《论语》诠释的要点 | 第151-157页 |
第三节 金堡澹归《书义》之《论语》解读 | 第157-165页 |
一、澹归《书义》之《论语》简介 | 第157-159页 |
二、澹归《论语》诠释解析 | 第159-165页 |
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五章 晚明高僧《孟子》诠释解读 | 第167-178页 |
第一节 袜宏诠释《孟子》散论 | 第168-171页 |
第二节 广真《一贯别传》《孟子》诠释解读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澹归《书义》之《孟子》解 | 第173-177页 |
小结 | 第177-178页 |
第六章 蒲益智旭《四书蒲益解》研究 | 第178-213页 |
第一节 智旭对佛解《四书》传统的整合 | 第179-196页 |
一、诠释宗趣的抉择 | 第181-185页 |
二、诠释义理的整合 | 第185-190页 |
三、诠释方法的整合 | 第190-196页 |
第二节 智旭诠释《四书》的世俗化问题 | 第196-20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96-198页 |
二、《四书》与儒学的民间化 | 第198-201页 |
三、《四书蕅益解》的世俗化 | 第201-207页 |
第三节 《四书蕅益解》的影响 | 第207-212页 |
一、民国时期的复兴 | 第207-208页 |
二、江谦《四书藕益解补注》的推动 | 第208-210页 |
三、欧阳竟无的呼应 | 第210-212页 |
小结 | 第212-213页 |
结论:高僧诠释《四书》的文化史意义 | 第213-222页 |
一、调整传统四书学的道统观 | 第213-217页 |
(一) 文化传统与儒家道统 | 第213-216页 |
(二) 四书学的理论拓展 | 第216-217页 |
二、展现佛教《四书》诠释的文化品格 | 第217-222页 |
(一) 启蒙 | 第217-219页 |
(二) 多元 | 第219页 |
(三) 包容 | 第219-220页 |
(四) 务实 | 第220-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30-232页 |
致谢 | 第232-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