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52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14-18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4-17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38页 |
(一) 国内关于大学生安全素质的研究综述 | 第18-27页 |
(二) 国外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研究 | 第27-34页 |
(三)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的大学生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 第34-38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38-47页 |
(一) 素质的基本涵义 | 第38-41页 |
(二) 安全素质的内涵、外延和特征 | 第41-43页 |
(三) 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安全素质概念界定 | 第43-4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47页 |
(二) 实证研究法 | 第47-49页 |
(三) 跨学科研究法 | 第49页 |
六、学科定位与研究思路 | 第49-52页 |
(一) 学科定位 | 第49-50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50-52页 |
第一章 风险社会理论概观及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52-89页 |
一、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 | 第52-62页 |
(一) 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53-57页 |
(二) 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57-62页 |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 第62-77页 |
(一) 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62-74页 |
(二) 风险社会理论的价值及其局限 | 第74-77页 |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77-89页 |
(一) 风险意识 | 第78-80页 |
(二) 风险生存 | 第80-83页 |
(三) 风险发展 | 第83-85页 |
(四) 风险规避 | 第85-89页 |
第二章 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及其归因分析 | 第89-115页 |
一、风险社会中的安全问题及风险社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性 | 第89-95页 |
(一) 风险社会中的安全问题 | 第89-92页 |
(二) 风险社会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性 | 第92-95页 |
二、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的定量研究 | 第95-103页 |
(一) 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 第96-98页 |
(二) 大学生安全知识现状 | 第98-100页 |
(三) 大学生安全技能现状 | 第100-103页 |
三、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的质性研究 | 第103-108页 |
(一) 大学生风险意识现状 | 第103-104页 |
(二) 大学生风险生存现状 | 第104-106页 |
(三) 大学生风险发展现状 | 第106-107页 |
(四) 大学生风险规避现状 | 第107-108页 |
四、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归因分析 | 第108-115页 |
(一) 中国进入“风险社会”客观现实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二) 现行学校教育体制的制约 | 第111-112页 |
(三) 家庭教育的误区 | 第112-114页 |
(四) 大学生个体因素的作用 | 第114-115页 |
第三章 树立风险意识 | 第115-139页 |
一、风险意识——从贝克的“第二次启蒙”谈起 | 第115-123页 |
(一) 何谓启蒙 | 第115-118页 |
(二) 贝克的风险意识启蒙思想 | 第118-120页 |
(三) 大学生的风险意识 | 第120-123页 |
二、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风险意识的基本内容 | 第123-139页 |
(一) 忧患意识 | 第123-126页 |
(二) 反思意识 | 第126-129页 |
(三) 责任意识 | 第129-132页 |
(四) 主体意识 | 第132-136页 |
(五) 竞争与合作意识 | 第136-139页 |
第四章 学会风险生存 | 第139-172页 |
一、风险生存对大学生安全的影响 | 第139-156页 |
(一) “世界风险社会”的到来 | 第139-142页 |
(二) “抽象系统大规模侵入” | 第142-146页 |
(三) “本体性安全”受到威胁 | 第146-150页 |
(四) “存在性焦虑”的产生 | 第150-153页 |
(五) “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 | 第153-156页 |
二、大学生风险生存之应对 | 第156-172页 |
(一) 树立风险理念 | 第156-159页 |
(二) 锻炼健康体魄 | 第159-162页 |
(三) 培养良好心态 | 第162-165页 |
(四) 学习安全知识 | 第165-168页 |
(五) 掌握安全技能 | 第168-172页 |
第五章 促进风险发展 | 第172-207页 |
一、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的发展困境 | 第172-189页 |
(一) 风险的副作用 | 第173-175页 |
(二) 确定性的终结 | 第175-179页 |
(三) 风险的社会放大 | 第179-181页 |
(四) “现代性的断裂”的影响 | 第181-185页 |
(五) “自我的磨难”的成长代价 | 第185-189页 |
二、风险的机会 | 第189-207页 |
(一) “文雅冒险的勇气” | 第189-193页 |
(二) 个体的反思性选择 | 第193-196页 |
(三) “富有命运特征时刻”的把握 | 第196-199页 |
(四) 大学生的生活规划 | 第199-203页 |
(五) 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 第203-207页 |
第六章 实现风险规避 | 第207-241页 |
一、建立责任政府,加强风险复合治理 | 第208-218页 |
(一)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风险治理困境 | 第208-211页 |
(二) 建立责任政府 | 第211-215页 |
(三) 加强风险复合治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第215-218页 |
二、高校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实践——以北京高校为例 | 第218-229页 |
(一) 从“平安中国”到“平安校园”——风险社会的内在诉求 | 第219-221页 |
(二) 首都高校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实践 | 第221-225页 |
(三) 高校“平安校园”创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安全素质提升 | 第225-229页 |
三、超越风险——大学生的个体追求 | 第229-241页 |
(一) 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民责任伦理精神的培育 | 第229-233页 |
(二) “知识的风险”——知识的必要及其限度 | 第233-237页 |
(三) 大学生的“实践性存在” | 第237-241页 |
结语 | 第241-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0页 |
附录1 | 第250-255页 |
附录2 | 第255-266页 |
附录3 | 第266-2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72-273页 |
致谢 | 第273-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