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安徽政区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一、通史性质的全国政区研究 | 第11页 |
二、断代史性质的全国政区研究 | 第11-12页 |
三、通史性质的某一省级政区研究 | 第12页 |
四、通史及断代史性质的安徽某个县市政区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民国安徽政区沿革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4-15页 |
一、省行政机构 | 第14页 |
二、省会 | 第14-15页 |
三、管辖区域 | 第15页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治下的安徽政区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国民政府治下的安徽政区 | 第16-20页 |
一、首席县长制时期 | 第16-17页 |
二、十专区(前)时期 | 第17页 |
三、九专区(前)时期 | 第17-18页 |
四、八专区时期 | 第18-19页 |
五、九专区(后)时期 | 第19-20页 |
六、十专区(后)时期 | 第20页 |
第四节 人民革命政权治下的安徽政区 | 第20-22页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第20-21页 |
二、抗日战争时期 | 第21-22页 |
三、解放战争时期 | 第22页 |
第五节 日伪政权治下的安徽政区 | 第22-24页 |
一、汪伪安徽省政府 | 第22页 |
二、汪伪淮海省政府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民国安徽政区调整的个案分析 | 第24-41页 |
第一节 隶属关系变动的县级政区 | 第24-33页 |
一、婺源改隶江西及复归安徽 | 第24-31页 |
二、英山改隶湖北 | 第31-32页 |
三、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新设立县市 | 第33-41页 |
一、嘉山设县 | 第33-35页 |
二、立煌设县及其归属 | 第35-37页 |
三、临泉设县 | 第37页 |
四、岳西设县 | 第37-38页 |
五、蚌埠设市 | 第38-39页 |
六、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民国安徽政区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启示 | 第41-50页 |
第一节 政区演变的基本规律 | 第41-43页 |
一、政区演变主要是经济和政治因素作用的结果 | 第41页 |
二、政区的设置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动 | 第41-42页 |
三、统县政区变化较大,县级政区相对稳定 | 第42页 |
四、政区层次的变动以二三级为主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政区演变的启示 | 第43-50页 |
一、政区的管辖范围和层次要适当 | 第43-44页 |
二、政区的命名要合理 | 第44-46页 |
三、政区的调整要考虑社会舆情 | 第46-47页 |
四、政区的调整要注重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的统一 | 第47-48页 |
五、政区的设置要与时俱进 | 第48页 |
六、政区的划分可考虑分等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附录A | 第51-53页 |
附录B | 第53-54页 |
附录C | 第54-55页 |
附录D | 第55-56页 |
附录E | 第56-57页 |
附录F | 第57-58页 |
附录G | 第58-59页 |
附录H | 第59-60页 |
附录I | 第60-61页 |
附录J | 第61-62页 |
附录K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