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4-19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3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步骤 | 第32-34页 |
第四节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 第34-37页 |
第二章 东巴文文字单位及其演变序列的考察 | 第37-72页 |
第一节 东巴文文字单位研究综述 | 第37-50页 |
第二节 考察东巴文字符演变序列的方法 | 第50-64页 |
第三节 研究材料的选取与整理 | 第64-72页 |
第三章 东巴文文字单位与所对应语言单位关系概述 | 第72-100页 |
第一节 东巴文文字单位类型一——单字 | 第73-83页 |
第二节 东巴文文字单位类型二——准合文 | 第83-89页 |
第三节 东巴文文字单位类型三——合文 | 第89-9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东巴文文字单位由对应语段向对应语词的发展 | 第100-176页 |
第一节 使用表意方式时包蕴式文字单位的发展变化 | 第100-142页 |
第二节 语境异体字的生成及其表现形式 | 第142-156页 |
第三节 假借的发生及其功用 | 第156-17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74-176页 |
第五章 东巴文合文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 第176-198页 |
第一节 合文的形成 | 第176-189页 |
第二节 合文的发展趋势 | 第189-197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97-198页 |
第六章 东巴文单字的定型 | 第198-315页 |
第一节 单字符号之融合途径一——类化 | 第199-218页 |
第二节 单字符号之融合途径二——形近字的混用及其演变 | 第218-254页 |
第三节 单字符号之融合途径三——同形字的产生 | 第254-267页 |
第四节 假借符号的定型 | 第267-280页 |
第五节 单字定型的外化标志 | 第280-312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312-315页 |
第七章 东巴文表音化的发展趋势 | 第315-369页 |
第一节 附加音补的普遍性 | 第316-337页 |
第二节 假借的普遍使用 | 第337-346页 |
第三节 特殊记音方式的使用 | 第346-36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67-369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369-378页 |
第一节 本文相关术语小结 | 第369-372页 |
第二节 本文结论 | 第372-378页 |
附录:东巴文用例分域整理表 | 第378-517页 |
参考文献 | 第517-531页 |
后记 | 第531-5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