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21页 |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二、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一)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4页 |
| (二)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 第14-15页 |
| (三) 办学模式 | 第15页 |
| (四) 国际化办学模式 | 第15-16页 |
|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 (一) 研究重点 | 第19页 |
| (二) 研究难点 | 第19页 |
| (三)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社会背景 | 第21-25页 |
| 一、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况 | 第21-22页 |
| 二、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社会背景 | 第22-25页 |
| (一)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 第22页 |
| (二) 信息社会的需求 | 第22-23页 |
| (三) 国际竞争的需要 | 第23页 |
| (四) 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演变 | 第25-29页 |
| 一、 对外援助时期 | 第25-26页 |
| 二、 对外贸易时期 | 第26页 |
| 三、 法制化时期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 第29-33页 |
| 一、 更新办学理念,开展国际化办学 | 第29-30页 |
| 二、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人才 | 第30页 |
| 三、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 第33-37页 |
| 一、 课程的国际化 | 第33-34页 |
| 二、 英语强化课程 | 第34-35页 |
| 三、 文化体验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 第37-41页 |
| 一、 国际教师的来源 | 第37页 |
| 二、 规范国际教师的任用制度 | 第37-38页 |
| (一) 专职教师的入职标准 | 第37-38页 |
| (二) 兼职教师的入职标准 | 第38页 |
| 三、 建立国际教师考核与培训机制 | 第38-41页 |
| 第六章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办学形式 | 第41-45页 |
| 一、 招收海外学生 | 第41-42页 |
| 二、 合作办学 | 第42页 |
| 三、 开设海外分校 | 第42-43页 |
| 四、 远程教育 | 第43-45页 |
| 第七章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启示 | 第45-49页 |
| 一、 重视留学生教育,学习先进的办学模式 | 第45页 |
| 二、 更新办学理念,培养国际化人才 | 第45-46页 |
| 三、 重视引进和开发国际课程,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 第46-47页 |
| 四、 培养国际型教师,加快教师和学者的国际流动 | 第47页 |
| 五、 加强职业教育立法,保障教育质量 | 第47-49页 |
| 结束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