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一、 绪论 | 第8-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 研究取得的进展 | 第9-10页 |
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二、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3-27页 |
(一)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 第13-22页 |
1.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3-20页 |
2.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 | 第20-22页 |
(二)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22-27页 |
1.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萌芽时期 | 第22-23页 |
2.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全面建立时期 | 第23-24页 |
3.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深化发展时期 | 第24-27页 |
三、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7-38页 |
(一) 精神生产的内涵 | 第27-28页 |
(二) 精神生产的基本特征 | 第28-31页 |
1. 自由性 | 第28-29页 |
2. 继承性 | 第29页 |
3. 创造性 | 第29-30页 |
4. 开放性 | 第30页 |
5. 阶级性 | 第30-31页 |
(三) 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 第31-34页 |
1. 精神生产力 | 第31-32页 |
2. 精神生产关系 | 第32-33页 |
3. 精神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关系 | 第33-34页 |
(四) 精神生产的功能 | 第34-38页 |
1. 交流功能 | 第34页 |
2. 认知功能 | 第34-35页 |
3. 审美功能 | 第35-36页 |
4. 教育功能 | 第36页 |
5. 变革功能 | 第36-38页 |
四、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38-42页 |
(一) 有助于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 第38-39页 |
(二) 有助于深化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性 | 第39页 |
(三) 有助于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性 | 第39-40页 |
(四) 有助于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