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一、 绪论 | 第7-12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7页 |
| (三) 研究内容 | 第7-8页 |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8页 |
| (五)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1. 国内外对科学发展观和谐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2. 国内外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提出 | 第12-21页 |
| (一)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 1. 马克思的和谐思想 | 第12-14页 |
| 2. 传统文化中和谐价值观的弘扬 | 第14页 |
| 3.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集体的和谐思想 | 第14-19页 |
| (二)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思想的提出 | 第19-21页 |
| 1. 国际视野下的发展困境 | 第19页 |
| 2. 转型期发展中的羁绊 | 第19-21页 |
| 三、 科学发展观中和谐思想的意蕴及特征 | 第21-26页 |
| (一) 科学发展观中和谐思想意蕴 | 第21-24页 |
| 1. 发展主体的人本化 | 第21-22页 |
| 2. 发展导向的协调化 | 第22-23页 |
| 3. 发展路径的全面化 | 第23-24页 |
| (二)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思想特征 | 第24-26页 |
| 1. 时代性 | 第24页 |
| 2. 科学性 | 第24-25页 |
| 3. 价值性 | 第25-26页 |
| 四、 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 | 第26-32页 |
| (一) 生态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形成 | 第26-28页 |
| 1. 生态危机的凸现 | 第26-27页 |
| 2. 绿色运动的兴起 | 第27页 |
| 3. 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 第27-28页 |
| (二) 生态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 1. “从红到绿”的萌芽阶段 | 第28-29页 |
| 2. “红绿交融”的发展阶段 | 第29页 |
| 3. “红绿两派”的成熟阶段 | 第29-30页 |
| (三) 生态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指向 | 第30-32页 |
| 1. 解决“生态危机”诉诸“生态经济”模式 | 第30-31页 |
| 2. 以“基层民主”或“国家权力”重构生态政治 | 第31页 |
| 3. 以环境道德构建理想社会 | 第31-32页 |
| 五、 对践行科学发展观和谐思想之思考 | 第32-38页 |
| (一) 科学发展观和谐思想与生态社会主义和谐思想之比较 | 第32-34页 |
| 1. 理论解读之比较 | 第32-33页 |
| 2. 现实历史基础之比较 | 第33页 |
| 3. 价值导向性之比较 | 第33-34页 |
| (二) 践行科学发展观和谐思想之思考 | 第34-38页 |
| 1. 适度发展观念的确立 | 第34-35页 |
| 2.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 | 第35-36页 |
| 3. 和谐文化的倡导 | 第36页 |
| 4. 和谐生态的追求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