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 ·国际技术合作 | 第10-11页 |
| ·研发离岸 | 第11-12页 |
| ·技术创新 | 第12-13页 |
| ·国家创新体系 | 第13页 |
| ·研发离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13-15页 |
| ·研发离岸成为国际技术合作领域当中的高级模式 | 第13-14页 |
| ·研发离岸成为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经营的新领域 | 第14页 |
| ·研发离岸成为跨国公司获取技术资源的新趋势 | 第14页 |
| ·中国跨国公司进行研发离岸是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的有效措施 | 第14-15页 |
| ·研发离岸对中国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将产生重大影响 | 第15页 |
|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相关理论及其在国外的实践 | 第19-26页 |
| ·跨国公司控制离岸的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 第19页 |
| ·研发直接投资动机 | 第19-20页 |
| ·跨国公司离岸外包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0页 |
| ·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竞争力 | 第20-21页 |
| ·典型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特点和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 第21-26页 |
| ·日本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特点和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 第21-23页 |
| ·美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特点和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 第23-24页 |
| ·欧洲国家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特点和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动因、模式及选择 | 第26-35页 |
| ·中国跨国公司开展研发离岸的动因 | 第26-29页 |
| ·国际因素 | 第26-28页 |
| ·国内因素 | 第28-29页 |
| ·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模式 | 第29-30页 |
| ·模式具体形式 | 第30-32页 |
| ·控制离岸 | 第30-31页 |
| ·离岸外包 | 第31页 |
| ·国际非股权式技术战略联盟 | 第31-32页 |
| ·三种模式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 ·三种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 ·成本和风险比较 | 第33-34页 |
| ·三种模式下对母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 ·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整体问题 | 第35-36页 |
| ·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整体规模小 | 第35页 |
| ·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机构层次低 | 第35页 |
| ·研发离岸的区位分布倾向于发达国家 | 第35-36页 |
| ·政府部门对于国内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活动扶持不足 | 第36-37页 |
| ·政府忽视国内跨国公司作为主动方开展研发离岸的活动 | 第36页 |
| ·相关扶持政策制定不够 | 第36-37页 |
| ·国内跨国公司对研发离岸重视不够 | 第37-39页 |
| ·国内跨国公司对研发的投入不足 | 第37页 |
| ·国内跨国公司对于国际技术合作仍停留在较为低级的阶段 | 第37-38页 |
| ·研发离岸投资经验和相关人才不足 | 第38页 |
| ·研发离岸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活动的对策 | 第39-45页 |
| ·中国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指导理论 | 第39-40页 |
| ·中国跨国公司传统技术创新路径 | 第39-40页 |
| ·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路径 | 第40页 |
| ·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政策体系的构建 | 第40-42页 |
| ·扩大中国跨国公司开展研发离岸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 第41页 |
| ·加强国内研发机构与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机构之间的联系 | 第41-42页 |
| ·加强中国国内跨国公司研发离岸战略规划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 第42页 |
| ·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相关政策的实施建议 | 第42-45页 |
| ·激励机制与规章制度两手都要硬 | 第43页 |
| ·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 第43-44页 |
| ·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 第44-45页 |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