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唯补词”产生与演变初探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绪论第13-23页
 1.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第13-22页
     ·有关“唯补词”的研究评述第13-21页
       ·唯补词的定义第13页
       ·关于“唯补词”的先期研究第13-16页
         ·“动相补语”说第13-14页
         ·“意义虚化的补语”说第14页
         ·“后项虚化的动补格”说第14页
         ·“指动补语”说第14-15页
         ·“时相语”说第15页
         ·“时段语”说第15-16页
       ·关于“唯补词”的句法特征的研究第16-19页
         ·关于“唯补词”的自身特征的研究第16页
         ·关于“唯补词”与其他补语的区别的研究第16-19页
       ·关于“唯补词”分类的研究第19-21页
         ·刘丹青先生对“唯补词”的分类第19-20页
         ·薛红对 VC 中 C 的分类第20页
         ·陈宝莲对“唯补词”的分类第20-21页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结构第21-22页
       ·研究意义第21页
       ·文章的结构第21-22页
 2.主要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第一章 唯补词的语义来源分类第23-25页
 1.唯补词的判断标准第23页
 2.时贤归纳的唯补词第23-24页
 3.本文的唯补词分类第24-25页
第二章 常见唯补词演变路径探讨第25-75页
 1.来自“获取”义的唯补词“取”第25-32页
     ·“取”的研究现状第25页
     ·唯补词“取”的意义第25-27页
     ·唯补词“取”的产生第27-31页
       ·语义联系第27-28页
         ·“取”的本义与结果补语“取”的关系第27-28页
       ·唯补词“取1”的产生第28-31页
         ·动词次类变换第28-31页
     ·“唯补词——体助词”的演变第31-32页
       ·现实体助词“取21”的产生第31页
         ·非延续性动词第31页
         ·反向的动词第31页
       ·持续体助词“取22”的产生第31-32页
     ·小结第32页
 2.来自“看视”义的唯补词“见”第32-40页
     ·唯补词“见”的研究现状第32页
     ·唯补词“见3”的意义第32-34页
     ·唯补词“见3”的产生第34-40页
       ·动词次类的变换第34-39页
         ·“视觉”义动词后面的“见”第34-35页
         ·“听觉”义动词后面的“见”第35-37页
         ·“梦想”义动词后面的“见”第37-39页
         ·“嗅闻”义动词后面的“见”第39页
         ·“触摸”义动词后面的“见”第39页
       ·名词次类的变换第39-40页
         ·宾语为名词性词语第40页
         ·宾语为谓词性短语第40页
     ·小结第40页
 3.来自“引领”义的唯补词“将”第40-45页
     ·“将”的研究现状第40-41页
     ·唯补词“将”的意义第41页
     ·唯补词“将3”的产生第41-44页
       ·引领类动词后面的“将”第41-42页
       ·胁迫类动词后面的“将”第42页
       ·手作类动词后面的“将”第42-43页
       ·口作类动词后面的“将”第43-44页
       ·对举格式的影响第44页
     ·总结第44-45页
 4.来自“成就”义的唯补词“就”第45-50页
     ·“就”的研究现状第45页
       ·副词“就”的研究第45页
       ·介词“就”的研究第45页
     ·唯补词“就”的意义第45-46页
     ·唯补词“就3”的产生第46-50页
       ·手作动词后面的“就”第46-47页
       ·“铸、造”义动词后面的“就”第47-49页
       ·其他动词后面的“就”第49-50页
       ·小结第50页
 5.来自“附着”义的唯补词“著(着)”第50-55页
     ·唯补词“著(着)”来源分析第50-51页
     ·唯补词“著(着)”萌生的构式第51页
     ·“介词——唯补词”的演变第51-54页
       ·介词“著2”所在的构式第51页
         ·“运行动词+著+N”式第51页
         ·“手作动词+著+N”式第51页
       ·唯补词“著3”的产生第51-54页
         ·名词次类变换第51-52页
         ·动词次类变换第52-54页
     ·“著3”的继续语法化第54-55页
 6.来自“完结”义的唯补词“了”第55-58页
     ·“了”的研究现状第55页
       ·演变的构式第55页
       ·演变的路径第55页
     ·唯补词“了”的产生第55-58页
       ·唯补词“了”萌生的构式第56页
       ·“主谓——述补”的结构关系变化第56页
       ·唯补词“了2”产生的致变因素第56-58页
         ·双音动词出现在 V 位置第56-57页
         ·主语或施事的出现第57页
         ·状语的出现第57-58页
     ·小结第58页
 7.来自“抵达”义的唯补词“到”、“及”第58-75页
     ·唯补词“到”第58-68页
       ·“到”的研究现状第58-59页
       ·唯补词“到”的意义第59页
       ·“动词——唯补词”的演变第59-62页
         ·结果补语“到”的产生第60页
         ·“结果补语——唯补词”发展第60-62页
       ·“介词——唯补词”的发展第62-67页
         ·由“到21”而来的“到3”第63-66页
         ·由“到22”而来的“到3”第66-67页
       ·唯补词“到3”的继续语法化第67-68页
         ·“唯补词——体助词”的演变第67-68页
     ·唯补词“及”第68-75页
       ·“及”的研究现状第68页
       ·动词“及”与介词“及”的关系第68-70页
         ·处所介词“及11”的产生第68页
         ·对象介词“及12”的产生第68-69页
         ·范围介词“及13”的产生第69-70页
       ·唯补词“及3”的产生第70-73页
         ·“及11”——及3”的演变第70-71页
         ·“及12——及3”的演变第71-72页
         ·“及13——及3”的演变第72-73页
       ·构词成分“及4”第73-75页
第三章 唯补词的继续语法化第75-85页
 1.体助词方向第75-80页
     ·“将”的“唯补词——体助词”演变第75-77页
       ·现实体助词“将41”的产生第75-76页
       ·持续体助词“将42”的产生第76-77页
         ·“留+将+与+N”式第76页
         ·“衔+将(+N)+补”式第76-77页
         ·“骑+将+补”式第77页
     ·“了”的“唯补词——体助词”演变第77-80页
       ·动词的次类变换第77-78页
         ·“死亡”义动词第77-78页
         ·“失弃”义动词第78页
         ·“离别”义动词第78页
       ·结构的复杂化第78-80页
         ·时量补语第79页
         ·结果补语第79-80页
     ·小结第80页
 2.构词成分第80页
 3.介词方向第80-85页
     ·N 的次类变化第81页
     ·动词的次类变换第81-85页
       ·“超过”义动词进入构式第81-82页
       ·形容词进入构式第82页
       ·对举格式第82页
       ·较喻句的句式意义第82页
       ·小结第82-85页
第四章 唯补词的来源和演变的构式第85-91页
 1.由动词而来的唯补词第85-88页
     ·主谓结构——述宾结构第85-87页
     ·并列/连动结构——述补结构第87页
     ·述宾结构——述宾结构第87-88页
 2.由介词而来的唯补词第88-90页
     ·V1的次类变换第88-89页
     ·N 的次类变换第89-90页
     ·N 的不出现第90页
 3.关于唯补词来源的总结第90-91页
第五章 余论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致谢第95-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鱼麻分化的原因及条件
下一篇:宋代郊庙朝会歌辞用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