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探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前言第13-18页
 (一) 研究缘由第13-14页
  1. 基于志愿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第13页
  2. 基于当前志愿精神培育研究的不足第13-14页
 (二) 研究现状第14-16页
  1. 关于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影响因素第14-15页
  2. 关于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对策第15-16页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6-18页
  1. 研究思路第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3. 研究创新点第17-18页
一、志愿精神的概念及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性第18-29页
 (一) 精神、志愿精神的概念第18-22页
  1. 对“精神”的简要分析第18-19页
  2. 志愿精神的概念及其源流第19-22页
 (二) 志愿精神的涵义第22-24页
  1. 担当社会责任,播撒人文关怀第22-23页
  2. 热心公益服务,坚持无私奉献第23页
  3. 坚定社会信念,健全道德人格第23-24页
 (三) 志愿精神与志愿活动、志愿者的关系及发展第24-25页
  1. 志愿精神与志愿活动、志愿者的关系第24页
  2. 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活动的发展第24-25页
 (四)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性第25-29页
  1. 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升华思想道德境界第25-26页
  2. 有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公民意识第26-27页
  3. 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27页
  4. 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27-29页
二、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29-38页
 (一)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呈现出的积极面第29-32页
  1. 志愿精神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第30页
  2. 大学生志愿意愿在大型项目中高涨第30-31页
  3. 奉献、关怀成为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显著特征第31-32页
 (二)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34页
  1. 志愿动机功利第32页
  2. 志愿责任心弱第32-33页
  3. 志愿热情不足第33-34页
 (三) 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第34-38页
  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2. 高校对志愿精神的重视有待提高第35-36页
  3. 社会对志愿精神的宣传导向仍需加强第36-38页
三、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探析第38-47页
 (一)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第38-41页
  1. 公民责任理论:公民责任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基础条件第38-39页
  2. 情感德育理论:体验共情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情感纽带第39-40页
  3. 榜样教育理论:榜样学习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路径第40页
  4. 实践育人理论:志愿实践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活动载体第40-41页
 (二) 大学生志愿精神形成的心理机制第41-44页
  1. 享受志愿情感体验第41-42页
  2. 领悟志愿精神真谛第42-43页
  3. 升华思想道德境界第43-44页
 (三)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经验借鉴第44-47页
  1. 外国政府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制度借鉴第44-45页
  2. 港台社区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先进理念第45-46页
  3. 大陆高校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成功实践第46-47页
四、新时期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实践思考第47-59页
 (一) 科学制定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系列目标第47-48页
  1. 初级目标:激发可贵的志愿意愿第47页
  2. 中级目标:铸造完善的志愿能力第47-48页
  3. 终极目标:内化健全的志愿人格第48页
 (二) 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着力点第48-51页
  1. 倡导自愿参与,勇挑社会责任第49页
  2. 突出公益利他,享受无私奉献的愉悦第49-50页
  3. 引导服务学习,领悟志愿精神的真谛第50页
  4. 升华道德境界,引领志愿人生第50-51页
 (三) 积极创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有力举措第51-59页
  1. 加强志愿精神教育,昂扬志愿意愿第51-52页
  2. 注重志愿服务实践,提升自我效能第52-53页
  3. 鼓励志愿榜样学习,内化志愿人格第53-55页
  4. 打造志愿精英团队,树立志愿品牌第55-56页
  5. 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引领志愿时尚第56-57页
  6. 完善志愿制度建设,加强志愿保障第57-58页
  7. 深化志愿精神传播,营造志愿氛围第58-59页
结束语第59-60页
附录第60-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后记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高校育人路径
下一篇:“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基于上海市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