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引言 | 第14-22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14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 关于雷锋精神的概念研究 | 第14-15页 |
2. 关于雷锋精神的内容研究 | 第15-18页 |
3. 关于雷锋精神的价值研究 | 第18-19页 |
4. 关于雷锋精神的培育研究 | 第19-21页 |
(三) 研究问题和方法 | 第21-22页 |
一、雷锋精神的解读 | 第22-32页 |
(一) 雷锋精神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22-23页 |
1. 雷锋精神的概念 | 第22页 |
2. 雷锋精神的特点 | 第22-23页 |
(二) 雷锋精神产生的原因 | 第23-24页 |
1. 雷锋精神产生的自身原因 | 第23-24页 |
2. 雷锋精神产生的外在原因 | 第24页 |
(三) 雷锋精神的基本内容 | 第24-32页 |
1.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 第25-26页 |
2.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 第26-27页 |
3.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 第27-29页 |
4.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 第29-30页 |
5.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 第30-32页 |
二、雷锋精神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 | 第32-42页 |
(一) 雷锋精神的历史作用 | 第32-34页 |
1.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促进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 第32-33页 |
2. 彰显了社会主义新型人格,映射出时代的精神标尺 | 第33-34页 |
3. 净化了社会环境,引领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 第34页 |
(二) 当今时代强烈呼唤雷锋精神 | 第34-38页 |
1. 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 | 第35页 |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热切召唤 | 第35-36页 |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36-37页 |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37页 |
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 第37-38页 |
(三)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 第38-42页 |
1. 在理想、信念弱化的社会中,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 第38-39页 |
2. 在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中,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 第39页 |
3. 在道德失范、精神滑坡的社会中,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追求和品德 | 第39-40页 |
4. 在追逐奢华、物化的社会中,引导人们保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 | 第40页 |
5. 在日益浮夸、功利的社会中,引导人们树立追求进步、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 | 第40-41页 |
6. 在诚信缺失的社会中,引导人们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 第41页 |
7. 在个人价值凸显的社会中,引导人们追求人间大爱、社会和谐 | 第41-42页 |
三、高校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 第42-62页 |
(一) 强化认知,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 | 第42-48页 |
1. 深化理论研究,引导大学生全面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 第44-45页 |
2. 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大学生主动认知雷锋精神的兴趣 | 第45-46页 |
3. 培养和发现身边典型,强化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感性认知 | 第46-47页 |
4. 加强教育,深化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性认知 | 第47页 |
5. 辨析澄清,纠正部分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错误认知 | 第47-48页 |
(二) 熏陶体验,促进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 | 第48-54页 |
1. 进行校园文化熏陶,影响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内隐认同 | 第50-51页 |
2. 全面关心学生需求,促进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利益认同 | 第51-52页 |
3. 为人师表人格感召,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情感认同 | 第52-53页 |
4. 创设情境加强体验,加深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价值认同 | 第53页 |
5. 倡导快乐公益,体验雷锋的助人快乐 | 第53-54页 |
(三) 实践锤炼,推动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积极践行和自觉追求 | 第54-62页 |
1. 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 第56-57页 |
2. 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鼓励大学生热心奉献社会 | 第57-58页 |
3. 加强大学生专业实习,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 第58页 |
4.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第58-59页 |
5. 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 第59-60页 |
6. 丰富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培育大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 | 第60页 |
7. 微博助人、随手公益,创新大学生践行雷锋精神的场域和方式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