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选题缘起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动词的研究 | 第12-13页 |
| ·时量成分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副词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其理论方法 | 第15-16页 |
| ·语料来源 | 第16页 |
| ·几点说明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句式A、B、C的组成元素考察 | 第18-36页 |
| ·动词对句式A、B、C的影响 | 第18-23页 |
| ·动词的类别 | 第18-19页 |
| ·非持续性动词Va | 第19页 |
| ·持续性动词Vb | 第19页 |
| ·动词的类别对句式A、B、C的影响 | 第19-23页 |
| ·进入句式A的动词 | 第20页 |
| ·进入句式B的动词 | 第20-21页 |
| ·进入句式C的动词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副词对句式A、B、C的影响 | 第23-30页 |
| ·副词的分类 | 第23-24页 |
| ·副词的类别对句式A、B、C的影响 | 第24-30页 |
| ·进入句式A的副词 | 第24-26页 |
| ·进入句式B的副词 | 第26-27页 |
| ·进入句式C的副词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时量成分对句式A、B、C的影响 | 第30-34页 |
| ·时量成分的类别 | 第30页 |
| ·时量成分的类别和所指对句式A、B、C的影响 | 第30-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句式A、B、C的句法、语义、语用平面阐释 | 第36-43页 |
| ·句式A、B、C的句法平面阐释 | 第36-39页 |
| ·时量成分的数量顺序义 | 第37-38页 |
| ·时量成分的时间顺序义 | 第38页 |
| ·时量成分句法功能的转变和类推 | 第38-39页 |
| ·句式A、B、C的语义平面阐释 | 第39-40页 |
| ·句式A、C语义自足性强,句式B语义自足性弱 | 第39-40页 |
| ·句式A、C表义丰富,句式B表义单一 | 第40页 |
| ·句式A、B、C的语用平面阐释 | 第40-43页 |
| ·句式A、C语气弱,句式B语气强 | 第41页 |
| ·句式A、C语体郑重,句式B语体自由 | 第41页 |
| ·句式A、C情态意义单纯,句式B情态意义丰富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句式A、B、C的语序制约规律 | 第43-49页 |
| ·信息邻近性原则 | 第43-44页 |
| ·顺序象似性原则 | 第44-47页 |
| ·句式A遵循时间顺序原则 | 第45-46页 |
| ·句式B遵循时间顺序原则 | 第46页 |
| ·句式C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和时间范围原则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副词“只”与时量成分组配情况 | 第49-54页 |
| ·副词“只”进入句式A、B、C的情况 | 第49-50页 |
| ·组配格式中“只”的语义指向 | 第50-51页 |
| ·组配格式中“只”的焦点算子功能对语用意义的制约与分化 | 第51-54页 |
| 第六章 副词“才”与动词及时量成分组配情况 | 第54-60页 |
| ·副词“才”进入句式A、B、C的概况 | 第54-55页 |
| ·组配格式中“才”的语义指向 | 第55-57页 |
| ·组配格式中“才”的量级算子功能对语用意义的制约与分化 | 第57-60页 |
| 第七章 副词“就”与动词及时量成分组配情况 | 第60-68页 |
| ·副词“就”进入句式A、B、C的情况 | 第60-61页 |
| ·组配格式中“就”的语义指向 | 第61-64页 |
| ·组配格式中“就”的焦点量级算子功能对语用意义的制约 | 第64-68页 |
| 第八章 “只”、“就”、“才”与动词及时量成分组配之比较研究 | 第68-73页 |
| ·数量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第68-69页 |
| ·关于量的大小 | 第68-69页 |
| ·关于量的评价态度 | 第69页 |
| ·时间上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第69-70页 |
| ·范围上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第70-71页 |
| ·逻辑关系上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 第71页 |
| ·表示语气情态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九章 小结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