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购物的失范与防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电视购物的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沟通管理 | 第16-19页 |
·沟通的内容及模式 | 第16页 |
·沟通的渠道类型 | 第16-18页 |
·电视购物的本质是沟通 | 第18-19页 |
·“5P”模型 | 第19-20页 |
·“5P”模型的战略管理 | 第19页 |
·电视购物和“5P”战略管理 | 第19-20页 |
·电视购物与传统电视广告 | 第20-21页 |
·电视广告 | 第20-21页 |
·电视购物与电视广告的区别 | 第21页 |
·电视购物与无店铺销售 | 第21-23页 |
·无店铺营销 | 第21-22页 |
·电视购物与无店铺销售的关系 | 第22-23页 |
·竞争理论 | 第23-26页 |
·五力模型 | 第23页 |
·三大战略 | 第23页 |
·价值链 | 第23-24页 |
·电视购物与竞争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电视购物发展的状况分析 | 第26-37页 |
·我国电视购物的发展历程 | 第26-30页 |
·美韩电视购物 | 第26-27页 |
·我国电视购物的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我国电视购物的需求分析 | 第30-32页 |
·电视购物的市场基础 | 第30-31页 |
·电视购物的市场规模 | 第31页 |
·电视购物的需求分析 | 第31-32页 |
·我国电视购物的竞争格局 | 第32-34页 |
·电视购物节目 | 第32-33页 |
·电视购物频道 | 第33-34页 |
·国内主要电视购物频道经营现状 | 第34页 |
·我国电视购物的吸引力调查分析 | 第34-37页 |
·电视购物消费意愿调查 | 第35页 |
·电视购物消费品调查 | 第35-36页 |
·电视购物消费次数调查 | 第36-37页 |
第4章 我国电视购物失范的现状 | 第37-46页 |
·“胡师傅锅王”事件 | 第37-38页 |
·我国电视购物失范的现象 | 第38-41页 |
·虚假、夸大成为不可治愈的顽疾 | 第38-39页 |
·价格虚浮严重暴利 | 第39-40页 |
·产品质量粗糙 | 第40页 |
·售后服务滞后 | 第40-41页 |
·我国电视购物的失范的成因 | 第41-44页 |
·行业利润空间巨大 | 第41-42页 |
·消费者处于弱势 | 第42页 |
·社会监管缺失 | 第42-43页 |
·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 第43-44页 |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 第44页 |
·电视购物失范的危害性 | 第44-46页 |
·挫败消费者信心 | 第44页 |
·危害消费者权益 | 第44-45页 |
·损害电台专业形象 | 第45-46页 |
第5章 我国电视购物失范的防治 | 第46-55页 |
·我国电视购物防治的必要性分析 | 第46-47页 |
·立法必须配套 | 第46页 |
·政府必须监管 | 第46-47页 |
·行业必须自救 | 第47页 |
·我国电视购物防治的可行性 | 第47-50页 |
·沟通理论 | 第47-48页 |
·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 第48-50页 |
·对我国电视购物失范防治的对策 | 第50-55页 |
·建立消费者的互动平台 | 第50-51页 |
·建立购销保一体化模式 | 第51页 |
·电视购物与职能管理部门双方联合建立品牌保障 | 第51-52页 |
·从社会规律出发加大媒体改革 | 第52-53页 |
·行业加强反省自救 | 第53-55页 |
第6章 我国电视购物防治的成功案例分析 | 第55-60页 |
·电视购物与无店铺销售方式相比的优势 | 第55-56页 |
·与网络购物相比 | 第55页 |
·与电话营销相比 | 第55-56页 |
·以优购物为例,探索成功的道路 | 第56-60页 |
·惠买商城 | 第56-57页 |
·优购物会员型录 | 第57页 |
·优购物会员积分制度 | 第57页 |
·销售具有品牌知名度的产品 | 第57-58页 |
·购物引导 | 第58页 |
·先行赔付 | 第58页 |
·专业配送 | 第58-60页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