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导论 | 第18-42页 |
一、论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第18-2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20-3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40-42页 |
第一章 边区自然社会环境 | 第42-68页 |
第一节 边区自然环境 | 第42-49页 |
第二节 社会环境 | 第49-62页 |
第三节 晋绥边区正式建立 | 第62-68页 |
第二章 晋绥边区农业生产状况 | 第68-77页 |
第一节 农业经济分区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农具 | 第69-72页 |
第三节 主要农产品种类及分布 | 第72-75页 |
第四节 耕作制度 | 第75-77页 |
第三章 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 第77-134页 |
第一节 地权关系 | 第77-102页 |
第二节 租佃关系 | 第102-134页 |
第四章 晋绥边区借贷关系考察 | 第134-173页 |
第一节 边区借贷背景 | 第134-136页 |
第二节 抗战前及初期晋绥边区借贷 | 第136-146页 |
第三节 晋绥边区政权成立前后的减息政策 | 第146-150页 |
第四节 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借贷运动——以西北农民银行为中心 | 第150-167页 |
第五节 边区工矿业贷款的考察 | 第167-173页 |
第五章 晋绥边区农村金融 | 第173-216页 |
第一节 抗战之前边区的金融状况 | 第173-178页 |
第二节 西北农民银行的建立 | 第178-184页 |
第三节 西北农民银行的职能 | 第184-194页 |
第四节 货币斗争 | 第194-210页 |
第五节 银行与贸易发展 | 第210-216页 |
第六章 从变工互助组到变工合作社——乡村农业生产组织的近代转型 | 第216-258页 |
第一节 变工背景 | 第216-220页 |
第二节 边区抗战前变工互助组织 | 第220-224页 |
第三节 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后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 第224-237页 |
第四节 变工互助组种类 | 第237-243页 |
第五节 变工互助组的管理 | 第243-247页 |
第六节 互助变工意义及偏差 | 第247-253页 |
第七节 劳武结合——张初元模式的创造和推广 | 第253-258页 |
结语 | 第258-260页 |
参考文献 | 第260-277页 |
致谢 | 第277-2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278-2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