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TM法的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3页 |
·概述 | 第8页 |
·国内外应用、研究状况 | 第8-11页 |
·GTM法的发展应用现状 | 第8-9页 |
·GTM法国内设计、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分析 | 第11页 |
·GTM法设计原理及方法介绍 | 第11页 |
·基于GTM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研究 | 第11-12页 |
·GTM设计方法试验参数及设计参数设定研究 | 第12页 |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方法比选 | 第12页 |
·GTM法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评价 | 第12-13页 |
2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分析 | 第13-17页 |
·车辙分类 | 第13-14页 |
·车辙形成过程 | 第14页 |
·车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江苏省沥青路面典型车辙病害及层位分析 | 第16-17页 |
3 GTM法设计原理及方法 | 第17-24页 |
·GTM试验仪简介 | 第17-18页 |
·GTM设计参数 | 第18页 |
·GTM试验仪原理 | 第18-20页 |
·GTM设计原则 | 第20页 |
·GTM法与马歇尔法的比较 | 第20-24页 |
·设计方法的比较 | 第20-22页 |
·设计的混合料性能比较 | 第22-24页 |
4 GTM沥青混合料级配研究 | 第24-33页 |
·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 | 第24页 |
·试验混合料类型选择 | 第24-25页 |
·适于江苏省的GTM混合料级配范围 | 第25-33页 |
·GTM级配范围与江苏省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对比 | 第25-29页 |
·适于江苏省的GTM级配范围选取 | 第29-33页 |
5 GTM试验参数与设计参数的设定确定 | 第33-50页 |
·适合江苏省高速公路的GTM垂直压力的确定 | 第33-43页 |
·车辆类型划分 | 第33-35页 |
·江苏省高速公路动态称重数据 | 第35-36页 |
·江苏省高速公路典型轴载谱 | 第36-39页 |
·江苏省高速公路车辆类型代表轴重的确定 | 第39-40页 |
·江苏省高速公路典型轮胎接地压力的确定 | 第40-43页 |
·适合江苏省高速公路的GTM垂直压力的确定 | 第43页 |
·GTM机器角的确定 | 第43-47页 |
·初始机器角 | 第43-44页 |
·不同初始机器角下的路用性能对比 | 第44-46页 |
·最佳初始机器角的确定 | 第46-47页 |
·GTM设计参数 | 第47-50页 |
·旋转稳定系数GSI | 第47页 |
·旋转剪切系数GSF | 第47-48页 |
·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 | 第48-50页 |
6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 第50-62页 |
·高温稳定性方法选取 | 第50页 |
·四种高温检测方法简介 | 第50-53页 |
·动稳定度试验 | 第50-51页 |
·单轴贯入试验 | 第51-53页 |
·动态模量试验 | 第53页 |
·Flow Number试验 | 第53页 |
·四种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比选 | 第53-62页 |
·级配选择 | 第54-55页 |
·动稳定度试验 | 第55-56页 |
·贯入试验 | 第56-58页 |
·动态模量试验 | 第58-60页 |
·Flow Number试验 | 第60-62页 |
7 GTM法AC-20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性能评价 | 第62-73页 |
·GTM法AC20配合比设计 | 第62-65页 |
·原材料 | 第62页 |
·沥青混合料级配确定 | 第62-63页 |
·油石比的确定 | 第63-65页 |
·GTM设计参数的级配波动敏感性分析 | 第65-68页 |
·路用性能对比评价 | 第68-73页 |
·级配及油石比 | 第68-69页 |
·高温稳定性对比 | 第69页 |
·低温抗裂性能对比 | 第69-70页 |
·抗水损坏性能对比 | 第70-71页 |
·抗疲劳性能 | 第71-7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详细摘要 | 第76-78页 |
Abstract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