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二) 文献梳理与评析 | 第12-14页 |
1. 土地抛荒问题的现状研究 | 第12页 |
2. 对抛荒原因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3. 治理农地抛荒的政策研究 | 第13页 |
4.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三) 致思理路 | 第14-15页 |
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4-15页 |
(四)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五)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 第15-19页 |
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 理论阐释 | 第16-19页 |
一、农地抛荒的现实性及抛荒的影响 | 第19-27页 |
(一) 农地抛荒时代特点描述 | 第19-22页 |
1. 农地抛荒的演进 | 第19-21页 |
2. 农地抛荒的时空特点分析 | 第21-22页 |
(二) 农地抛荒的空间特点描述 | 第22-23页 |
1. 抛荒涉及范围广,区域广泛 | 第22页 |
2. 农地抛荒的区域差异比较 | 第22-23页 |
(三) 农地抛荒新的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四) 农地抛荒的影响 | 第24-27页 |
1. 从国家角度 | 第24-25页 |
2. 从基层农村社会经济的角度 | 第25-26页 |
3. 农地抛荒带来的积极影响 | 第26-27页 |
二、农民弃耕抛荒的原因分析 | 第27-36页 |
(一) 利益分析——农民理性选择的客观条件 | 第27-30页 |
1. 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 | 第27-28页 |
2. 农业生产内在困境——生产成本上涨 | 第28-29页 |
3. 农业生产内在困境——农业经济收益下降 | 第29页 |
4. 农业生产的外在“诱惑”—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相对收入递减 | 第29-30页 |
(二) 制度分析——影响农地抛荒的制度因素探析 | 第30-34页 |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变迁 | 第30-32页 |
2. 农民的土地产权模糊 | 第32-33页 |
3. 土地流转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 第33-34页 |
4. 土地承包制度——最后的保障 | 第34页 |
(三) 社会阶层分析——农民弃耕抛荒的主观条件 | 第34-36页 |
1. 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 | 第34-35页 |
2. 城乡人口流动的加速 | 第35-36页 |
三、其他影响农地抛荒政策的研究——基于内容分析的实证研究 | 第36-42页 |
(一) 近年来的支农强农政策 | 第36-37页 |
1. 粮食保护价 | 第36页 |
2. 粮食直补 | 第36页 |
3. 农业税费的改革 | 第36-37页 |
(二) 理论背景支持 | 第37-38页 |
(三) 研究过程 | 第38页 |
1. 内容分析的方法 | 第38页 |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8页 |
(四) 具体政策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1. 惠农政策的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2. 惠农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 | 第39-40页 |
3. 惠农政策以外的变量因素探析 | 第40-42页 |
四、完善政府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 第42-48页 |
(一) 治理农地抛荒的基本原则——以农民权益为出发点 | 第42页 |
1. 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是治理农地抛荒的关键 | 第42页 |
2. 以农民权益为出发点治理农地抛荒的整体思路 | 第42页 |
(二) 治理农地抛荒的经验做法——以湖南常德灌溪镇为例 | 第42-43页 |
1. 湖南常德灌溪镇案例 | 第42-43页 |
2. 治理抛荒经验提炼 | 第43页 |
(三) 农业抛荒的政府政策措施 | 第43-48页 |
1. 支农惠农政策的调整 | 第43-44页 |
2. 土地承包制度的创新——治理抛荒的保障 | 第44-45页 |
3. 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 第45-46页 |
4.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