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研究病原菌基因转录调控的意义 | 第11页 |
2 结核分枝杆菌转录调控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 第11-18页 |
·结核病全球流行,形势严峻,需要发掘新调控基因和新药靶 | 第11-12页 |
·结核分枝杆菌具有独特的转录调控机制来应对不利环境 | 第12-14页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宿主与基因差异表达调控密切相关 | 第14-15页 |
·结核分枝杆菌转录调控研究的主要进展 | 第15-18页 |
·结核分枝杆菌的σ因子 | 第15-16页 |
·结核分枝杆菌的双组分系统 | 第16-17页 |
·结核分枝杆菌的WhiB基因家族 | 第17-18页 |
3 结核分枝杆菌的脂肪酸代谢和胁迫应答反应 | 第18-20页 |
4 研究转录调控的方法 | 第20-21页 |
5 新型细菌单杂交系统 | 第21-22页 |
6 本课题的意义、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课题意义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3-28页 |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23-25页 |
·实验所用菌株 | 第23-24页 |
·实验所用质粒 | 第24-25页 |
·抗生素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页 |
·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25-2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8-33页 |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 | 第28-29页 |
·琼脂糖凝胶阻滞实验(EMSA) | 第29页 |
·结核分枝杆菌转录因子pTRG文库构建 | 第29页 |
·细菌单杂交筛选 | 第29-31页 |
·筛选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29-30页 |
·细菌单杂交筛选方法 | 第30页 |
·共转化子的制备方法 | 第30页 |
·点种及培养方法 | 第30-31页 |
·筛选平板生长情况的观察 | 第31页 |
·SPR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蛋白质纯化及浓度测定 | 第32-33页 |
·蛋白质的纯化 | 第32页 |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33-60页 |
1 用新报告系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转录因子和启动子的相互作用 | 第33-40页 |
·Rv3133c基因和Rv2031启动子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3-35页 |
·共转化菌株的构建 | 第35-36页 |
·相互作用检测 | 第36-37页 |
·蛋白质表达 | 第37-38页 |
·凝胶阻滞实验鉴定相互作用 | 第38-39页 |
·SPR检测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2 用新报告系统鉴定古菌复制起始蛋白和复制原点的相互作用 | 第40-43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1页 |
·共转化菌株的构建 | 第41页 |
·相互作用检测 | 第41-43页 |
3 新型细菌单杂交系统在结核分枝杆菌转录因子发掘中的应用 | 第43-60页 |
·Rv2031和Rv3874/3875新型转录因子的鉴定 | 第43-49页 |
·结核分枝杆菌转录因子亚文库的构建 | 第43页 |
·pBXcmT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3页 |
·鉴定Rv2031和Rv3874/3875的转录调控因子 | 第43-44页 |
·蛋白质表达 | 第44-45页 |
·凝胶阻滞实验鉴定相互作用 | 第45-47页 |
·SPR检测相互作用 | 第47-49页 |
·胁迫反应和脂代谢基因表达调控转录因子的鉴定 | 第49-54页 |
·pBXcmT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9-51页 |
·转录因子的发掘 | 第51-54页 |
·Icl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及WhiB3结合区域的定位 | 第54-60页 |
·凝胶阻滞实验鉴定相互作用 | 第55-56页 |
·SPR检测相互作用 | 第56-57页 |
·WhiB3结合区域的定位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总结和讨论 | 第60-64页 |
1 总结 | 第60页 |
2 讨论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页 |